多想一步,創作由此而來





 

近日相信大家也有看過「你的港鐵」的廣告,網上也有不少評論關於抄襲的問題。與其討論有沒有抄襲,我更不明白的地方是,客戶和動畫製作組最後選用這動畫風格,究竟是想達到怎樣的效果?

 

港鐵廣告「她和他的第一句話 The First Time They Spoke」:

 

這是純粹想以日式風格表現,或是抄襲?致敬?還是惡搞?

我個人本身對抄襲的定義有自己一套想法,具體來說是把素材量化:

 

如兩件作品只有一個重要元素是一樣,我只會認為是有同樣的共通點。
如兩件作品有兩個重要元素是一樣,我會認為是巧合。
如兩件作品有三個重要元素是一樣,我會認為是抄襲。

 

有沒有抄襲,其實最後只有一個人可以確認,就是創作者本身。我沒有看過創作者相關訪問,或是創作心得,所以無法得知。

說回此廣告,原先是在地鐵站內的燈箱和廣告版中出現,主要是提醒搭客要注意的事項,例如是小心不衝門,或是留意小偷等等。那時我只認為是日式的繪畫風格,沒有令我聯想到抄襲的問題。可是這次的廣告,情況就有所不同,因為如上述所想說,我會即時留意到某幾個元素,也會令人聯想到新海誠的作品。

 

沒錯,「聯想到新海誠的作品」,這是我最直接的反應。

 

背景作畫風格相似,這也只是繪畫的其中一種仿真風格,但某些望向天空的運鏡、標題字體、或是色調也有相似的地方。作畫風格一樣這可說是參考,但其他地方也要這麼相似,我相信就沒有此必要。再說,鐵路電車本身也是新海誠作品的重要元素之一,港鐵廣告當然要出現地鐵列車,可是這更是製作組應要預先想到而要避免的問題吧。

如果是致敬的話,現在給觀眾的感覺又不足,個人認為最少也要出現一下《你的名字。》的具體資料,例如紅色絲帶,或是電話上的日子和故事中的一樣,留下具體線索,最重要是表現出你是想讓觀眾知道創作者是故意模仿原作。最具體例子就像是搞笑電影或廣告中,也會出現一些惡搞經典作品的橋段,一來那原作本身很紅,或是已有一定歷史,二來是創作人會故意留下原作的風格或配樂等等,讓觀眾一看就明白這是惡搞原作的(當然這可能會直接面對版權問題)。

創作者在創作時會有參考資料,這點完全沒有問題,但觀眾最後會怎樣解讀:

 

「觀眾看到後會不會覺得太似新海誠呢?或是致敬感覺不足呢?」

 

A 風格可以配 B 故事和 C 分鏡,如果全是 A 風格 + A 故事 + A 分鏡,那問題就會出現了。

這是創作者要思考和留意的問題。

 

「多想一步,創作由此而來」

 

PS. 如果這是他們故意借此炒作,那這一切也是計劃之中⋯⋯(夜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