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友克洋《AKIRA》進化之路(漫畫力篇)


大友克洋漫畫展現的力量,招牌式超能力之展現與建築物的破壞,於 1982 年的《童夢》已經震撼人心,那時雖然場景多集中在居家大廈內,但場面調度、空間感與細緻的大廈結構,甚至是角色的表情也令人印象深刻,相信大家也很記得那老人家驚恐表情的大頭近鏡跨版頁吧~

當年「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的漫畫分格和敍事方式,為日本漫畫帶來新的一頁,影響了當時其他的漫畫家,大友克洋當然也是其中之一。可是根據漫畫評論者米澤嘉博解說,除了手塚治虫的影響外,也出現了所謂「大友出現前」、「大友出現後」的漫畫風格,意思即是大友克洋的漫畫對當時的漫畫表現手法帶來一次巨大的衝擊,那就是分鏡的力量。

手塚治虫的分格多變,但呈現方式相對地比較功能性,即是分格內的背景、人物、對白與動作也是以交待故事劇情優先,分鏡模式比較簡單。而大友克洋的漫畫,除了基本說故事的要素外,也善於利用多變的分鏡去營造張力、氣氛與及加強讀者的臨場感,這以後也影響了後來無數漫畫家的漫畫風格。

在《AKIRA》漫畫中,動作場面其實非常之多,無論是拳腳對決、黑夜城市中的電單車追逐戰、街角的坦克戰,甚至是毀天滅地超能力大災難也應有盡有。而看著他的漫畫時留意到有趣的一點,儘管在激烈的動作打鬥,大友老師不太依靠在物件主體上加上效果線,這令角色、物件與建築物在一連串的動作、移動甚至爆炸時,也好像是一個一個慢鏡頭似的,加上大友老師精心編排的分鏡,形成了極具張力的場面。

功能性以不同角度交待冰冷化的一刻。第一格中距離描寫博士開始冷凍,鐵閘慢慢落下;第二格是表情特寫;第三格拉遠鏡頭,鐵閘完全落下,還有博士完全冷凍後不動的背影。
在 Akira 發放超能力時,圖像線條會有殘像表現
留意原本的畫稿是正常的
這些殘像表現是大友老師用影印機複印製作出來的

至於表現電單車快速飛馳的感覺,大友老師善用電單車的頭燈與尾燈的光影殘像,以簡單的線條帶出電單車的路線與速度。因為他的概念就像是一格定格的菲林,如較短的就是行走較慢,相反尾燈留下長長的殘影那就是極快的速度了。大友老師應很喜歡這表現手法,因為在後來動畫版中,車燈的殘光在菲林上以特殊曝光方式逐格處理,想當年電腦特效還不像現在般成熟,他們簡直是玩命。

留意車燈的殘像表現
有時候故意設定兩版相同的構圖作對稱
動畫版的經典電單車追逐

說到電單車,金田的紅色電單車已是招牌,但大友老師在設定集提到,其實在漫畫連載時,本身也沒有對電單車進行過詳細的設定,是每次繪畫時才想怎樣畫,所以笑說在不同時期的漫畫與版頭出現的也有點點的不同(之後翻看時留意到電單車出場其實沒動畫般多)。可是在之後動畫版中,因為要向不同的動畫師交待清楚,所以才有電單車更細緻的設定與平面圖等等,讓其他動畫師更易理解。到後來 Bandai 推出的 1:12 及 1:6 的電單車(BM project,Figure 由 Medicom 製作),大友克洋本人也有親自監修,所以那可說是最接近代官方承認的電單車設計了(完全體 lol)。

這個之後希望有機會再另開文章記錄一下這部重要的電單車吧!

BANDAI 電單車 + 金田,1:12
1:6,BM project,電單車由 Bandai 製作,金田 Figure 由 Medicom 製作
漫畫初期的電單車,留意後輪裝甲明顯不同
漫畫彩稿的金田 Bike,這架的比例又有點點不一樣呢⋯⋯
動畫設定稿更細緻

說回漫畫,例如最經典的一幕(以下劇透),故事中段達卡西(26 號)被根津開槍偷襲倒地,Akira(28 號)在身旁目擊後情緒失控大爆發,兩手之間發出了極其強大的力量,開始把無數的建築物破壞與吞噬,之後出現巨大的海嘯掩蓋了道路與城市,最後水中剩下的大廈殘件上,出現了鐵雄與 Akira。

如果只用文字描寫的話,可能就是以上幾句,那怎樣在漫畫分格之中表現出驚天動地的爆炸力?這一段在漫畫本中橫跨了數十頁,接近全無對白,單以畫面交待,這手法在後來的漫畫也經常使用(例如井上雄彥《Slam Dunk》山王之戰最後一幕)。

注意起初在連載時因為雜誌排版與每話篇幅有限,在 Akira 發動超能力後就緊接出現黑色爆風跨版完結該話,之後下一話才開始才描寫當時市民的情況。而大友克洋對連載那時的分格編排節奏並不滿意,所以在單行本推出時作出不少修改與重新編排,個人最喜歡是他把發生爆炸的一秒間,把各主角的驚訝表情,與及城市內各個居民當下的日常生活加插在分格之中,他們那時在做甚麼?有些在閒話家常、有些在看電視、有些在罵小孩子⋯⋯大友老師在單行本時就像電影剪接師般,發生爆炸的分格與市民日常生活的分格以梅花間竹方式編排,大大提高了張力之餘,也表現到時間上只是一剎那,也影響了無數的平民百姓。

單行本版本
連載時的版本縮圖,因為是兩話連續發生的事件,兩話之間的交接位特別再剪輯,如大家手頭上有漫畫本的話可比較一下分鏡編排有何不同~
「AKIRA 名物」大廈倒塌
毀天滅地!

另外爆炸初最先描繪的建築物就是金田他們所在的大廈頂部,分鏡中特別有「55 BANK」的招牌特寫(多角度、遠近鏡也有),之後從那爆風開始接近,把招牌下的支架摧毀,甚至把金田吞噬吸入異空間,之後才把鏡頭慢慢拉遠,鏡頭重心放在各座建築物的倒塌(中鏡),最後才拉到最遠,細小的建築物與巨大烏黑色的爆風(遠鏡),一方面讓讀者看清爆炸波及範圍,二來也造成強烈的對比。

55 BANK(我經常也希望這招牌可以有電燈版買回家)

而剛才提到那「55 BANK」招牌其實也留下了一個厲害的「視覺伏筆」,那就是後來在「大東京帝國」的慶典中,鐵雄飛上月球展現超能力,再次引發了黑洞與異空間的出現,而異空間中第一件出現的事物,就是那個巨大招牌殘骸,讀者看到這裡自然會聯想到「招牌回來了,那金田一定也回來了!」,果然,金田也隨著其他的建築物殘骸回到 Neo Tokyo 的上空。

55 BANK 招牌再現
連載時的版頭也有這招牌的特寫

《AKIRA》的連載稿件與推出單行本的版本也不時有改動,有些是因為連載時有篇幅所限,但有更多的情況是大友老師在製作單行本時重新閱讀稿件時,發覺某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例如是分鏡的流暢度,還有畫面表現的意境,可見大友老師對自己作品要求之高。

以下有一些例子,與及一些棄用草稿:

起初的分鏡稿,大友老師說金田好像是從電單車上跳下來揮拳攻擊,理論上跳下電單車後再上車應要花不少時間吧?所以他把分鏡改成金田坐在行駛中的車上直接向右邊車揮拳,下一格再把兩個動作結合在同一個鏡頭(同一格),分別是敵人(頭部)倒地,還有金田攻擊後仍在坐車上但調整姿勢,下一格就用遠鏡描繪車群繼續全速追擊。大友老師這調整最主要是考慮動作的連貫性,速度與節奏——就是電單車追逐戰的重心。

中間那格是重點

起初大友老師以低角度繪畫斷了右臂的鐵雄,但他覺得這樣會令讀者第一時間是集中了在鐵雄的表情,可是他其實希望重心是放在斷臂的部份,所以他再把繪畫角度調整至水平視線,而鐵雄的面部也只有正側臉。

上方的是連載時的稿件,大友老師希望可以加強戲劇效果和迫力,所以把鏡頭拉闊一點,展現兩人全身的身影,重點是繪畫炮彈飛過兩人的一刻,爆炸的光芒包圍著整個窄巷,因應光源兩人的黑影也深深打在兩邊的牆壁上。大友老師笑說這其實是超現實的(發光的位置應是炮管而不是飛行中的炮彈),可是如果所有事物也是跟隨現實而描繪,那可能也很沒趣。

這一頁是鐵雄從瘋狂狀態慢慢變回正常狀態,在連載時選取了鐵雄的側臉與及全身,但他覺得這構圖的感覺好像是還沒完結似的,所以在單行本時選擇重繪,選取了正前方的角度,那節奏就會間斷。

連載版本

金田拿槍揮向鐵雄之一擊,大友老師很重視這一幕,我想畢竟是兩位主角的對決,製作單行本時他覺得連載時表現不到那一擊的力度,所以重畫了數格,嘗試調整了不同的鏡頭、動作節奏與效果音字的表現手法。

草稿也試了不少呢
最後單行本版本

在結局時,連載時是金田與 K 向著破爛的大樓中望向遠方的夕陽,大友老師整理時覺得這畫面太有希望了(大笑),還有大廈的崩壞度也感到不足,所以重繪了這全版(聽到也覺得很倦)。

右邊是連載版,左邊是單行本修正版
另一草稿版

另一結尾的重要場面,金田與眾人駕著電單車穿過破爛的大樓之中,大友老師覺得在構圖上後景的大廈好像阻檔了讀者的視線,這感覺不太好,所以在單行本修正一整條大街的樣子,遠方的建築物消去。這次前方的建築物不用重畫了⋯⋯

連載版本
單行本版本

以上例子是個人留意到或喜歡的地方,其實也只是冰山一角罷了,整套漫畫無論在畫功、構圖以至漫畫語言,到現在仍是一本非常非常出色的示範本,如有志成為漫畫家的朋友,一定要從中學習偷師呢~

下篇待續。


參考資料:

動畫版 AKIRA 製作特輯,1988
AKIRA CLUB, 1995
BRUTUS 大友克洋特集,2012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