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季風-亞洲紀實漫畫原稿展」是上年 9 月看的,回來後一直沒寫⋯⋯當然除了這個展,2019 的下半年,數不清的東西都擱置了。趁著疫症肆虐卻因而得到少許換氣機會的時間,寫寫這個在我心中是 2019 第一名的漫畫展覽。

熱帶季風-亞洲紀實漫畫原稿展
2019 年 9 月 21 日至 2020 年 1 月 1 日
一至四 10am – 6pm;五至日及假期 10am – 8pm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大義區 C7 動漫倉庫
主視覺設計:Timonium Lake 何佳興
主辦單位:高雄市文化局
策展單位:慢工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贊助單位:文化部
2019. 9. 25 週三 晴
和友人先在台北吃了 hostel 的附贈的超美味早餐後,11am 才施施然上了往高雄的直通巴。「怎麼只有我一個?」因為是平日嗎?
觀光客模式啟動

經過 4 小時的車程後,3:30pm 多終於到了高雄!在車上除了打文章,還擬定了觀光客看展不忘吃東西的路線。乘捷運到鹽埕埔站,繞遠一點點去樺達奶茶、陳家豬肉麵,吃飽才去看展。因為已經 4pm 了,店裡都沒什麼人。
豬肉麵好好吃,可以想像成台灣牛肉麵裡的牛肉換成豬肉。樺達奶茶對常喝濃厚奶茶的香港人來說口味偏淡。

(觀光客模式完畢)
吃飽後往海邊走,很快就到了展覽場館的門前!
*展覽設在駁二藝術特區的 C7 動漫倉庫。駁二藝術特區是改建了高雄港碼頭旁的港口倉庫而成的藝術園區。

購票進場~一打開門的樣子!


展覽動線也很明確,就先從正前方寫了標題的部分看起。


右:多位曾參與《熱帶季風》的漫畫家訪問影片
———— 給還不認識《熱帶季風》的朋友 ————
企圖將亞洲漫畫從日本所創建的商業語彙中拉出一個新的場域,容納更多元的風格,並以真實故事做為基底,匯集出「紀實漫畫」這樣一個嶄新類別。

《熱帶季風》是一本給大人的紀實漫畫刊物,創刊於 2017 年由慢工出版社策劃出版,全系列一共四本,每本都有多個來自不同地區國家的漫畫家繪畫的獨立紀實漫畫,有些是以記者報導、紀實散文改編而成的,有些是從紀實類的書本中抽取消化資料而成的,也有由漫畫家自己訪談、實地調查、親身經歷所創作而成的。多樣的畫風、分鏡、敍事方式和議題,另外也有談漫畫、談紀實的文章。簡而言之,就是能一下子拓闊讀者對漫畫認知、紀實議題的刊物。
「多元」是熱帶季風的特質,也是慢工的核心價值,透過邀請台灣、東南亞、中港澳地區和太平洋島嶼的創作者一同述說各自的故事,《熱帶季風》企圖為台灣在地理上重新定位,走出過去與我們緊密相連的漢文化或大和文化,尋找更多元的新連結。
設計方面,刊物的識別系統、裝幀設計均由知名國際設計師何佳興操刀,每篇漫畫均用上不同的印法和紙張,以配合故事,相當費心思也花錢的部份,但也是實體刊物夢想中的做法。
而這次的展覽,精選了《熱帶季風》裡的百多張原畫展出。
陳沛珛《通勤日常》、《括號裡的或然率》、《禁區裡的格鬥派導演:原一男》

左起開首是陳沛珛的作品區。陳沛珛是台灣的畫家,《熱帶季風》Vol.1, 2, 3 都有參與!首先是收錄於《熱帶季風 Vol.1》的《通勤日常》,是以自己身為「機車族」的上班經驗為題材,繪成短篇漫畫。
陳沛珛曾入圍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大會新秀獎、美國 3X3 雜誌年度插畫年鑑徵件,並曾於法國安古蘭 La mason des auteurs 駐村數月。著有繪本《一直一直躺著睡》、《鰻魚為王》等。

《熱帶季風 Vol.2》收錄了陳沛珛繪畫的《括號裡的或然率》。原作是泰國當代知名作家、獨立電影導演、設計師、出版人帕達.雲(Prabda Yoon),寫於 2000 年的自傳性散文。
*關注東南亞移工(外地勞工、外勞)議題的非營利組織 One-Forty 網站,有《括弧裡的或然率》原文中文翻譯,有興趣可以看看。


《熱帶季風》中有一個固定專欄——「紀實力」,邀請紀實相關領域的創作者,一起論述、建構紀實的樣貌和可能性。
Vol.3 邀請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 策展人林木材,深度剖析極具爭議性的「行動紀錄片」大師原一男,並由陳沛珛以圖像詮釋他的經典作品《禁祭戰友魂》和《極私愛慾.戀曲1974》。
可以按片名
進去看劇情簡介,單是看文字也覺得衝擊力十足。



這頁也有印製成商品複製畫卡~原畫區最後有複製畫卡的樣子,和印在書中的樣子也不同!
奇哥《掀開後車箱》
台灣獨立歌手、創作人、製作人、樂手、電台 DJ——奇哥,以自己創作的同名歌曲繪畫的短篇漫畫《掀開後車箱》,收錄於《熱帶季風 Vol.1》。
(掀開後車箱)這首歌寫很久,對我來說它很重要,因為它是我的一個分水嶺,創作到這裡就不想再做以前的事情了,這種感覺。
——奇哥

//有一段時間,音樂人奇哥經常得單槍匹馬到全台各地巡迴表演。每每搭乘朋友的順風車或計程車時,他總得掀開別人的後車廂,裝進吉他、行李和擴音設備。//

//奇哥發現,每個人後車廂都不一樣,擺放的物品展現出不同車主的個性、職業,對他來說就像是打開百寶盒一樣,充滿驚喜,從中窺見別人的生活。而在不同場地的巡演體驗、所結識的朋友歌迷,也成為他心中一段又一段的珍貴回憶,在後車廂蓋一開一闔間,起起落落。//

//奇哥曾在 2007 年,將這樣的心情寫成〈掀開後車廂〉這首歌。2017 年,奇哥重新回顧那段獨自走跳獨立書店和咖啡館的巡演時光,並嘗試將記憶融合奇想,以鋼筆創作成同名的短篇漫畫。//

阿多 Adoor Yeh《旁邊的豆豆》

左方的區域,是台灣漫畫家阿多 Adoor Yeh《旁邊的豆豆》,收錄於《熱帶季風 Vol.3》。
//作者因緣際會來到花蓮卓清村,認識布農族朋友、品嚐傳統的「豆豆料理」,並挖掘過去族人互相分享、代代相傳的豆豆事蹟。//

布農族部落分布在海拔 500 - 1500 公尺中央山脈兩側,是原住民族中分布海拔最高的民族
。布農族有精靈(hanitu)的觀念,相信個人能力、疾病與災禍,都跟精靈 hanitu 有關係;祭典以射耳祭(malahodaigian)最具代表性,農業祭儀中的「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音樂造詣享譽國際。

布農族人的傳統生產方式以山田燒墾式的農業為主,主要農作物有小米、玉米、甘薯等。目前飲食習慣已轉變,多半以稻米、地瓜為主食;副食為野菜、蕈類,其中樹豆可以說是布農族人最重要的副食之一,亦是布農族人最常食用的湯。
info source


Adoor 在《熱帶季風 vol.2》中的《倖存者》也很推薦!故事來自旅居台灣的柬埔寨華人編舞家張曉雄老師,其家族女性逃離赤柬戰火並與創傷共生共存。而收錄在《熱帶季風 vol.4》的《毛柿》則是以詩人吳晟為主題,配吳晟的同名詩作與奚淞的書法,帶出詩人因家鄉受到破壞繼而以筆捍衛農業的歷程。
小錢《柯金源的環境備忘錄》
台灣漫畫家小錢《柯金源的環境備忘錄》,收錄在《熱帶季風》vol.2。
//柯金源,業界尊稱「柯師傅」,是台灣目前最重要的環境紀錄片工作者。//
而《柯金源的環境備忘錄》就是十數頁的漫畫,說柯師傅的思想和精神。小錢和編輯事前閱讀了柯金源的幾百頁新書(都是數據和資料,要從中找到有關他的思想和精神)、他的相關報導ssss,當然還有他拍的紀錄片ssssss,和最重要的,面對面的訪談。除此之外,小錢還幫忙柯師傅剪接、拍火力發電廠和記錄海龜,以最近距離與主角交流。
雖然如此過程中還是有很多挫折,可詳看 編輯側記 和 openbook的編輯訪談。

//出生彰化伸港的他,懷抱著藝術夢想來到台北成為了新聞工作者,在一次重大風災後,看見不公的威權和受苦的老百姓,毅然決定以攝影機,記錄和關懷那些受迫害的土地、生靈、人群,並以此做為終生志業。//
> 柯金源影集專欄


//在台灣解嚴三十週年,柯師傅推出回顧台灣三十年環境變遷的新作《前進》之際,漫畫家小錢也貼身跟隨柯師傅一同上山下海,以四個章節呈現柯師傅的工作身影、堅韌心智,以及一路走來的理想與信念。//


今年十月柯金源憑紀錄片《神殿》獲得「2020 電視金鐘獎非戲劇類節目導演獎」,有興趣可多了解。
//《神殿》紀錄片以獨特觀點,詮釋古老森林美學、生態哲學內涵。影片中植物學家陳玉峯教授用敬畏、讚嘆的視野,演繹植物演化史,以及森林生態系的多樣性與功能,同時以環境倫理的觀點,講述台灣霧林生態系統的奧妙;也映照出人類與山林水土環境的互動關係。//
《台灣森林的美麗與哀愁》
建築大叔《生活在沒有開拓者的年代》
生於香港,成長於澳門,18 歲時到台灣求學,現居於台北的「建築大叔」,繪畫的《生活在沒有開拓者的年代》,收錄在《熱帶季風》vol.1。
平常就在建築公司上班,畫每一條線都需要謹慎考慮;而下班後的他以「建築大叔」的身份盡情亂畫。建築本來就是一個盛載歷史的空間,建築大叔把回憶與對城市的願景拼湊在一起,成了這篇獨特又令人熟悉的漫畫。

//用豐富的色彩再現出過去記憶中的澳門街景,以及對未來澳門的都市規劃願景,既點出自身經驗和提案之間的關係,也感受到人與地景的情感連結。//

一匹魚《法事記》
《法事記》,收錄在《熱帶季風 vol.3》。
作者 一匹魚,生於中國,現客居首爾。

//《法事記》是作者某年回鄉參加外婆喪禮的一段記憶。
送禮和燒庫的舊俗,鄉民醉心打牌的積習,隆重卻又荒謬的誦經,約定俗成、鋪張成風的喧囂流水席⋯⋯當葬禮的繁文縟節正熱鬧進展之際,因智力缺陷而難以謀生,只得在喜喪宴會換頓飯菜的「傻子」來了。然而,一番哄鬧之後,意外發生,傻子的人生毫不起眼地被倉促收尾。
十多年後,一匹魚遷居首爾,用簡單的紙筆開始勾畫這則事故,也追憶那個自己早已疏離多時的故鄉景致。//



待續⋯⋯(中篇)
參考:
https://www.facebook.com/sloworkpublishing
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2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