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本樹《再見繪梨》閱後感/回憶,就是選擇性失憶


回憶,就是選擇性失憶。

不知大家看了藤本樹的最新中篇作品《さよなら絵梨》(再見繪梨)沒有?現在也希望記下點點感想。
(輕微劇透)

這次作品差不多長達 200 頁,比上次《LOOK BACK》多了近 60 頁。儘管如此,漫畫故事編排上仍能保持令讀者有一口氣閱讀的衝動。想起之前由集英社舉辦的「Million Tag」漫畫比賽節目中,作為指導嘉賓的藤本樹曾對參賽漫畫家有以下建議:

「在構思分鏡階段時,盡量不要先考慮角色,最重要反而是劇情的發展,有數次我也會選擇無視自己最初的想法⋯⋯我覺得如被角色限制,這才是最恐怖的情況,故事會因此變得無趣⋯⋯因此,角色就算壞掉也沒有問題,盡可能令故事發展變得更有趣吧!不管怎樣都可以,我都會為了令讀者樂意翻開下一頁而繼續努力。」

這為「翻開下一頁」的動機,不斷編排構思令讀者意想不到的情節,「超展開」不在話下,先為主要角色呈現某觀感,再打破既定印象,角色內裡性格或身份原來卻是另一種人,層層遞進的手法才能引人入勝。

本作重心關於手機拍攝,漫畫分格本身就是主角優太的手機畫面,分格以橫度方式呈現,形成大部份頁數也是一頁四格、兩頁八格(少量全版)。這手法看似新鮮,但百多頁也是這樣的話未免有點一成不變,作者(或編輯)深知這問題,所以中間作了不少精彩的細部描寫。

例如漫畫內使用了大量的動態模糊或殘影重疊,表現優太操控鏡頭的動感。大家要留意模糊方式並非一成不變,作者藉由殘影方向表現運鏡方向,或是優太的主觀角度,例如拍攝談話鏡頭時集中左右水平移動,但在跑動時則會大幅上下波動,殘影距離相比較遠。

一頁四格、兩頁八格,藉由殘影方向表現運鏡方向

另外,讀者閱讀漫畫的快慢會受分格大小或距離影響,這也是漫畫家操控讀者閱讀節奏的重要魔法。這次漫畫內大部份分格大小和距離也是一模一樣,藤本樹要實驗的反而就是如何在千篇一律的分格模式中製造不同節奏。如剛才所說其一就是殘影的距離,背景不變或是角色動作不變猶如把時間凝固,有時候要「快鏡」時就來個蒙太奇手法。此外當場景轉變,特別是由陰暗的空間跳到陽光照射的地方,他會故意把畫面調至很淺色,再慢慢變回正常,就如現實你從隧道走出來時,鏡頭未能立刻自動調整時的感覺(其實人類眼睛也是),這畫面表現力很好。

經常聽到別人描述「這漫畫很有電影感」,這次藤本樹就實實在在來個「電影漫畫化」的實驗,十分有趣。

故事方面,作者把電影與比喻人生,人所謂的回憶其實就像是電影剪輯留下來的片段,必定具有一定意識、目的、立場製作出來,絕非是客觀的東西。前段有《Fight Club》的反社會表現(Boom!),漫畫末段出現了如《50 First Dates》的情況,角色的記憶是來自剪輯者希望呈現的,這絕對是真實的,但是否事實之全部,那對失去記憶的一方來說就永遠是一個謎。

不過,浪漫就是來自信任吧。

總的來說,這作品就是另一個藤本樹的實驗場,作者玩得很歡樂盡興,作為讀者有一口氣看完的衝動,也佩服和欣賞他的嘗試。不過有時候感覺始終有點過多,甚至有點炫技之感,就個人而言我仍較喜歡《LOOK BACK》,情感較為真摯之餘,也沒有過度扭橋,這次《再見繪梨》雖然令人意想不到,但反而未段有令我感到出戲或略為疲倦。

最後提問,究竟漫畫家藤本樹較愛電影?
還是遊戲製作人小島秀夫較愛電影?

*補好奇提問,現在有 Jump plus 這日漸成熟的實驗場,如果冨樫看到會否考慮來個無連載壓力的短篇,震撼一下世界。

#你哋不如一齊走去拍戲啦
#我很喜歡50FirstDates
#但請看原版
#福田版有長澤BB也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