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與改篇作的關係


恆久討論話題——
原作者與改篇作的關係

記得《THE FIRST SLAM DUNK》宣佈推出時,當出現「聲優全換」、「3D 畫面」等資訊時,也定會有網民大罵一波,縱使原作者井上雄彥本人親自擔任監督及作畫監督等要任,依然會有人高舉「還我童年」的旗幟(再說一次我不理解他欠你童年的甚麼)。

但當中曾出現過一個有趣的討論,大意是——《SLAM DUNK》是套出色的經典作品,這點無容置疑,但井上雄彥本身是一個漫畫家,動畫化這工作應該交給專業的動畫監督及動畫師出任。

當然,身為井上雄彥死忠,對於他能力及往績絕對信任,現在看過電影的觀眾相信心中自有定論。但這討論若延申至其他原作者及作品又會怎樣?究竟原作者與改篇作最理想的關係又應怎樣?

「作者已死」、「作品公開後自有自己的生命」大家定有聽過,原作者心目中自有一套 XXX、讀者心目中自有一套 XXX、出版社心目中自有一套 XXX、改編製作組心目中自有一套 XXX,閱讀理解人人不同,但我相信有一點一定會有共識——

你為甚麼喜歡、為甚麼在意這套作品?

如果就近年例子來說,尾田榮一郎《ONE PIECE》及冨樫義博《幽☆遊☆白書》相繼在 Netflix 真人影集化,兩部作品普遍得到不少正面評價,當中前者有原作者積極參與(後者就不知了⋯⋯播放時也沒畫賀圖 XD)。單就我個人而言,兩套作品給我的感覺都很不一樣,《ONE PIECE》影集令我感到製作團隊也很喜歡原作,在改編時盡量保留到原作角色及故事核心,縱使出來某些地方個人不太喜歡,但整體來說是誠意心足的作品,感覺到製作團隊也是「為件事好」。相反後者我較覺得製作方只希望借用「幽☆遊☆白書」的軀殼拍一套動作片,動作處理出色,但就只是這樣而已。

但另一方面,如果改編出來的作品(動畫/真人),縱使偏離原作,卻得到新觀眾的支持喜歡,那又應怎麼評價?

「好看就行啦~不用管它像不像原作吧。」

「原作黨是這樣的啦~」

若出現這個情況,只想問問製作團隊,為何不做一套全新原創作品?

起初你們是為了甚麼而選擇改編這套作品?是因為原作及原作者極具人氣?很愛這套作品?還是發掘到原作可以加筆補充的空間非常大?

就第一點而言,主要考慮當然是商業計算,但若單純只有這個原因的話,一來為了收益,二來可避免由零開始製作原創作品;第二點就是傳教及無私的奉獻~加上相信這套作品一定會有很多人喜歡~

而第三點個人認為是改篇作品最大的存在價值,亦不會抵觸到第一及第二點。

保留原作精神核心,故事大綱、重大事件及角色性格不變,如何在畫面分鏡、動作細節、配樂、演員、聲優等加以發揮,與原作者好好溝通,配合世界各地讀者的支持及包容。

就漫畫家蘆原妃名子輕生事件(自殺原因現時仍未明),日本參議員及漫畫家赤松健在 twitter 亦有發表意見,除了關注事件,其中一點說留意到近年由漫畫原作改編成動畫作品,甚至分鏡等也跟足原作,感覺上反對聲音相對地少。

沒錯,若動畫化首先會較少出現「角色像不像」的討論,加上動作大場面等若要真人化忠實還原,所花的時間、心力、金錢也是一個大問題。不過縱使盡量還原漫畫名場面,也會出現問題,例如當年《二十世紀少年》真人電影,導演及製作方無論在選角及電影分鏡也高度還原及參照漫畫原作,但整體出來的觀感卻平淡無味。

所以,我認為原作者與改篇作的關係,就在於溝通,如何保留作品靈魂之餘,引領大家從另一角度切入思考,以多角度描寫同一故事、角色及世界觀。

讓觀眾及讀者感受到他們是同一人。

如果做不到,不如先不要做,慢慢想清楚才動手。

若不幸出現原作者及改編方共同創作的魔改作品,令讀者感到被背叛,這對我來說才是最傷心的事⋯⋯不過經驗來說機會不大。

最後,淺野一二○ 亦在 twitter 提到,對於一個漫畫原作者,他的作品就是自己的生命,當中所創作的故事、角色,以及為它繪畫的畫作,對漫畫家本人而言,那重要程度往往比其他人想像的還要更高。

即使你對一個作者說「我看完你的作品了,抱歉我不喜歡。」

我相信,他可能覺得沒甚麼大不了。

若看了被魔改後的改篇作而說原作垃圾,原作者如大發雷霆也能理解吧。

「原創作品啊,要得到資金及相應支援很困難啊,改編一定會較方便。」

是啊,原創佳作就是如此珍貴。

# 附圖為原作者及讀者最佳關係的幻想圖
# 進擊的巨人動畫版
# 為個人心目中近年改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