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Jan 21st, 2025

請讓我繼續喜歡下去/山口飛翔《藍色時期》第 11 期


請讓我繼續喜歡下去

上次閱讀山口飛翔《藍色時期》第 10 期時,記得當晚感受很深所以忍不住寫下感想文,以記錄當時的心情,最後竟寫了約四千多字⋯⋯

而閱畢第 11 期後亦有相當多的感受及共鳴,但這次更令我佩服的,是山口老師對角色關係及敍事結構的精密鋪排。

這期主線劇情關於藝術大學一年級學生矢口八虎,於寒假期間因種種原因(簡介:缺錢)而打算打工賺錢,在宣傳廣告上看到一間畫室正在進行招聘活動,怎知打電話後接聽的是高中美術老師佐伯老師!?二話不說立刻開始上班~開展助教生涯~

之前數段劇情鋪排也是以主角矢口為重心,第一身思考模式出發,描寫他繪畫時思考的過程及省悟。後來到大學篇時因有其他藝術學生出現,自然多了不少交流對象,描寫開始以(矢口 + 同學/朋友)兩人為重點敍事手段,透過兩者之間交流內心深層感受,令讀者了解角色更多。

而在佐伯老師的教室打工,開首以(矢口 + 佐伯)為引子,介紹助教老師及學生,告誡矢口教學時要注意的地方,強調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後來因被其中一名學生詢問「畢加索為甚麼厲害?」,於是決定向大學同學橋田悠請教。對鑑賞畫作及藝術歷史相當有興趣的橋田,立刻帶八虎到箱根雕刻森林美術館的「畢加索館」參觀,向他介紹畢加索的厲害之處 ——

「畢加索這個人⋯從少就是個非常會畫畫的天才。」
“First Communion”, 1896 by Picasso
繪畫當年 15 歲

「畢加索晚年曾說過這一句說話:

『我從小就只會畫得像個大人,
現在終於能畫得像個小孩子了。』

這並不是在說小孩子的畫是最棒的,
而是造詣精深的畫家畢加索表達自負與哀愁的感言。」

在此,山口老師以畢加索為接下來的劇情,先建立一個基礎。

對小孩子的畫作充滿興趣的橋田,主動要一起到畫室打工。往後數話故事結構都以矢口八虎及橋田悠作為助教的視點出發,開始結成(矢口 + 橋田 +學生/小孩)關係展開劇情,由於兩人同時於課堂內指導同學們學習,透過細微觀察及傾談,慢慢發掘孩童煩惱甚至是背後家庭問題。當中透過反覆傾談、吵架,同時讓矢口及橋田更了解自己,或是樂於表達自己所想。

翔也(右)/小枝(左)

開首反叛的畫班學生翔也,在課堂上表現毫不專心,看到矢口更會拿書包丟他,其他老師可能抱著「多一事不如小一事」的心態,為免影響其他同學上課,所以愛理不理⋯但矢口偏偏希望了解翔也多一點。有一次翔也的媽媽到教室接他放學時,矢口拿著翔也剛在公園完成的畫作給她看,預期會聽到「翔也很厲害啊」之類的說話,怎知她皺著眉頭、用責備的語氣說:

「這幅畫究竟哪裡好呢?在我看來,他畫得並不出色⋯」

部份家長可能想小孩畫/玩得開心,但有些家長只把畫室視為代替他們照顧孩童的工具。

翔也聽到的心情會是怎樣?

第四十五筆版頭插畫,回應第一筆版頭插畫內的八虎
而這畫作同時向畢加索 “The Blue Room”(1901)致敬
“The Blue Room”(1901)

「討厭畫畫的人根本不會去畫火柴人。」

當大家也以為翔也根本毫不喜歡美術,但觀察入微的矢口,留意到他的畫簿繪畫了不少火柴人公仔。有次翔也在課堂又大發脾氣,把蘋果丟向另一同學小枝而亂作一團,事後矢口親身到訪翔也的家,希望嘗試了解他多一點。怎知在他畫簿內發現有更多有趣事物,除了動作生動的火柴人外,另外還有超多關於機械、軍艦等畫作,了解到他真正喜歡的創作題材。

人人喜歡表現的東西也不同,翔也對花草寫生,抑或是甚麼抽象主題等根本不感興趣。

「因為火柴人,是最簡單的人物表現啊。」

矢口八虎透過了解翔也,進而更了解自己——

他想起以前在學時曾不喜歡美術課,本來想不起原因,但看到翔也的情況後,找到那份似曾相識的感覺⋯⋯在外界世俗眼光下,加上考試評分制度,被所謂客觀環境的審判目光之下,自己的作品被評分及評論,令自己有種突然落後於他人的感覺⋯⋯

本來小時候很喜歡上美術課,但長大後變得排斥美術。

對於一些重點思考性問題,作者山口飛翔喜歡把提問與解答的時間錯開,透過提問、思考、發現、沉澱、解答,引領讀者一起思考,發掘大家內心深處所思所想。

翔也之前的勞作

在課堂中,看見另一位助教為了方便示範如何繪畫漸變色,自己直接在翔也的畫紙上落筆,那時矢口才恍然大悟——

(雖然大家都說美術沒有正確答案,但到頭來還是畫得好的人拿到好成績。)

(在考試中,與自己心目中不同的解答,才是得分的正確答案。)

(而感覺誰都畫得出來的作品,卻被當成傑作。)

(所以我⋯才會覺得自己不適合美術。)

在這裡,翔也由於得到矢口及其他老師鼓勵,決定嘗試用自己雙手親自摸索未來的方向;而矢口亦透過觀察別人得到啟發,同時「感覺誰都畫得出來的作品」某程度亦回應了畢加索的為人熟知的立體主義畫作。

「八虎,你很喜歡觀察別人啊。」橋田對矢口說。

以火柴人表達翔也及八虎快樂傾談玩耍的時光

畫室內另一位學生小枝,她是個很喜歡很喜歡畫畫的小朋友,會主動嘗試學習運用不同的畫具及繪畫方式,也會預先和媽媽一起在家練習,而爸爸會按時間到畫室接女兒放學,總是笑臉迎人,看來很平易近人,此外會為女兒安排很多課堂——鋼琴、排球、算盤、游泳,為她預備的一切一切也是為了她好。

一個人畢竟時間有限,何況只是小學生,慢慢因為課堂日程太緊密而令小枝開始吃不消,當橋田也開始留意到的時候,嘗試向她提議「不如減少一些課堂」,放鬆一下、出外和朋友玩耍、當個正常的小朋友吧。

當個正常的小朋友。

「但是我很喜歡畫畫啊!真的!」

她一直也很努力地繪畫。知道畫室將會為學生們舉辦小型展覽時,她更盡心盡力去預備,嘗試繪畫油畫。

小枝爸爸有一次到畫室,如常微笑地稱讚女兒的畫作,可是當看到其他人的畫作時卻向女兒提出:

「那孩子的作品很棒吧?要不要試試畫那種畫?」

小枝臉上雖保持禮貌地微笑,但明顯內心是不懂回應,甚至出現點點變化⋯⋯

「⋯⋯這裡的臉很奇怪啊。」爸爸指著小枝的畫說。

小枝聽到後就哭了,平時她不會這樣子的⋯⋯

過了幾天,頑皮的翔也捉弄小枝,可是這次小枝不像之前一般啞忍,竟然忍不住還手打他,令其他老師覺得很奇怪,懷疑是不是父母那邊出了甚麼問題⋯⋯

就在這時,橋田留意到小枝的繪畫風格慢慢改變了。

「她的畫變得比之前還要陰沉,然而原色卻變多了。一般小學三、四年級的孩子,會把有興趣的東西畫得很大。可是小枝畫中的整體的題材卻變小了。

這是一種缺乏自信的自我攻擊行為。」

想起設計老師說過,一個 Logo 標誌若果本身設計出色,無論你放至多大也會覺得漂亮,是展現自信的表現;相反缺乏自信的設計(或醜),即使把它縮小再縮小放到角落深處,也會覺得異常礙眼。

「雖然她原本畫得很好,但那些也是把形式默記下來的手法,所以倒不如說,現在的畫才是充滿魅力的內心投射表現⋯實在太有意思了⋯」

喜歡欣賞畫作的橋田悠,本來只對小孩子的畫有興趣,但不知不覺竟慢慢走進了小枝的內心世界。

當欣賞畢加索或其他著名藝術家作品時,他們可能本身已過世,又或是距離自己三萬八千里,能客觀分析及欣賞自然不過。

但小枝卻是個在身邊可以交談、觸摸得到的普通小孩。

學童們在課堂逐一發表即將要展覽的作品,翔也的機械手作或其他小孩子也得到很多人讚賞,大家也充滿活力;輪到小枝發表時,她呆呆的望著地板,直到翔也一句「小枝的畫好帥啊——」

聽到這裡,小枝終於崩潰了。

與自己身體差不多大小的畫架及整幅油畫,大力把它們推倒在地。

為何其他同學的作品也這麼好?可是自己的畫卻充滿缺點?

「小枝明明很喜歡繪畫,可是為甚麼畫得這麼爛呢 ?」

一邊盡說責備自己的說話,一邊跪在地上大哭。

過了一星期後,小枝雖然冷靜了但仍然沒精打采,眼神空洞,當所有人也手足無措時,橋田卻主動邀請小枝一起繪畫——「合力創作」。

「我覺得小枝是擅於發現別人優點的天才喔。⋯可是不可以粗暴地破壞自己的畫。因為這樣做會讓你習慣性否定自己的作品,拜託別那麼粗暴地對待我喜歡的畫。」

所謂「合力創作」其實很簡單——只是兩人一起在同一張畫紙上,隨心所欲地畫。

細心想想橋田這個課題設定根本是度身訂造。

首先因為小枝早前暴走時親手推倒了自己的畫作,於是把自己也加入創作,成為繪畫者一份子,表面上是說因為畫作自己也有份的請尊重我,請不要破壞我的畫喔~但底裡是希望小枝可以明白,絕不能以這方式否定自己。

加上,優點與缺點也是比較得來,既然她可以說出自己的畫作缺點,卻同時找到其他同學作品的優點,証明她有一定的鑑賞分辦能力。

「小枝,其實我很不喜歡畫畫。

我喜歡畫,也喜歡畫畫的人,所以也跟著畫了。但是對這種人愈是了解,就越讓我覺得沒辦法去他們那一邊。

我很尊敬掛著眼淚還能揮灑畫筆的人。就算慘不忍睹,或是沒有讚美自己的理由,但能勇敢跳進去的妳,真的很厲害。」

聽到這裡,小枝的雙眼流露出點點久違的光芒。

說著說著,兩人把畫紙畫滿,合力創作的畫作完成了。因畫只有一張,橋田體貼地說他拍了照片就夠了,真跡就讓給小枝吧~小枝高興地說會很珍惜這張畫,這個時候她爸爸來接她下課,女兒興奮地跑去對爸爸說剛才和橋田老師一起繪畫的事情,爸爸如常的臉上保持微笑:

「我從這裡撕成兩半可以嗎?和橋田老師就可以一人一半——」

同時雙手拿起畫紙,從中間撕開兩邊——

突然他左手感到極痛,原來是橋田一個箭步衝前拉緊了他的手,臉上露出十多期也未曾見過極認真而兇惡的神情。

僵持了好一會,矢口出來打圓場說:「我們用透明膠紙把畫紙黏起來吧!」

小枝雙手捧著黏好的畫紙,再次跪在地上哭泣,不過這次卻是充滿著感激之情。

「橋田老師,謝謝你⋯」

看到這一段真的莫名感動,除了主要對小枝的教導外,亦反映了另一重點(社會問題)——就算已是成人的家長,也未必懂得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或許他們仍未有足夠知識,就已經開始對子女灌輸了一些錯誤的觀念。另一方面小孩作為不停吸收的海綿,海量資訊開始出現各種衝突時,如果家長或老師未能幫助他們好好解釋及梳理,日積月累後果可能會不堪設想。

橋田悠平時看似冷漠,但藉著賞析畫作從而理解別人,儘管本來只會站在遠方觀察,但這次也意想不到地出手了。山口老師藉著這一段描寫,除主力敍述小枝面對的問題,同時也描述橋田為何如此喜歡到處鑑賞其他人的畫作,令他的角色更為立體。

「你真的很喜歡欣賞別人的作品呢。」矢口對橋田說。


結構關係示意圖

由(矢口 + 橋田 +學生/小孩)簡單的「三角關係」,開首以正常助教身份出發,嘗試與各同學正常接觸,慢慢平行發展,同時間矢口和橋田也會互相交流應對小孩子的問題,最後再單人與學生深入交流,例如翔也的事件是傾向與矢口多交流,而小枝則是與橋田一起,不過當中兩人也有互相幫助,故事雖作雙線同時發展,但結構仍十分緊密。

這彷彿像日劇裡典型單元劇般處理,以雙主角模式每集解決事件,矢口和橋田兩人重點針對翔也及小枝問題,主次分明互有攻守,這期無論在內容、角色成長、解決學生煩惱這三方面同時也處理得恰到好處,加上佐柏老師在適當時機出現,令描寫角度更闊更廣。

最令我佩服的,以畢加索的創作哲學貫通整期,由開首翔也提問「畢加索為甚麼厲害?」,以至小孩子們實際繪畫時感受到快樂與悲哀也一一刻畫,就算中間描寫略帶搞笑的特攝片「真玄戰士」,也不忘帶出所謂「兒童取向」作品 —— 不單是讓小孩子看到後會開心的作品,而是大人希望把心裡想傳達的訊息,嘗試用小孩子也能理解的方式,並以認真的方法製作成作品。

創作、發表作品,目的就是與自己以外的人溝通,最終希望得到別人認同。

作品,是手段。

翔也希望得到媽媽的認同,自己喜歡的東西卻被忽視,就連最喜歡的「真玄戰士」,本來其他對此也有興趣的同學,亦因為即將要升學而話題也轉移至去補習班上課,最後孤立自己。

小枝希望得到爸爸、媽媽的認同,參加不同的興趣班,繪畫上也盡力模仿企圖「達標」,可惜這個所謂的標準在沒有正確的基礎下走歪,令自己的自信心潰散。

「我從小就只會畫得像個大人,
現在終於能畫得像個小孩子了。」

小孩子希望快點像個大人,但忘了享受身為小孩子的優勢。

美術科有評分標準,藝術大學有收生標準,藝評人有評論標準。

但藝術本身可以沒有標準。

請問,可以繼續喜歡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