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魚豊《地。—關於地球的運動—》TV 動畫版,故事終於發展至第三章的核心 —— 「異端解放戰線」及杜拉卡等人抵達秘密收藏印刷機之地,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完成組織長約蘭達最後的願望,把奧克茲寫下的文字,透過活版印刷技術量產書本,讓大量平民百姓可以接觸得到,從而撼動「C 教」的地位。
「讓這本書出版,是我的夢想。」
其實我看到這一部份時特別感觸,一來與自己從事的設計與印刷工作有關,二來令我聯想到,漫畫與印刷術其實是息息相關。
被稱為「漫畫 Manga」起源的 「鳥獸戲畫」,誕生於十二至十三世紀(平安至鐮倉時期),將各種動物用擬人手法諷刺當時社會時弊(戲畫/諷刺畫),那時以手繪形式繪畫於橫幅長形卷軸之上。約十七世紀木板印刷技術傳入日本,發展出「浮世繪」板畫,其中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系列尤其著名,而《北齋漫畫》以釘裝書本形式印刷及量產,雖然當中並非與現代漫畫形式具有直接關係,但「漫畫」一詞卻已率先出現。
到了二十世紀戰後時期,手塚治虫、柘植義春、大友克洋等漫畫大師相繼湧現,為現代漫畫定下重要基礎。與現今互聯網及電子屏幕盛行的時代相比,那時發表作品方式較為單一化 —— 先集中在書刊雜誌推出,往後製作成單行本專書或合集本。九十年代更出現集英社《週刊少年 JUMP》單期發行量達 653 萬本的驚人數字,直至今天為止仍是相當重要的製作模式之一。
試想想,漫畫無論由書頁大小,以及跨頁等特性,基本上其實以書本結構為基礎,頁面受制於書度及紙張大小,揭頁、跨頁及亦基於大部份書本釘裝模式而決定(書心位 > 左右兩頁),左揭右/右揭左則視乎語言書寫方向等等,除非書本又拉頁、釘裝時又夾雜不同大小紙張或其他特殊製作,否則漫畫書本格式其實大同小異。
除了書本模式外,作畫方式某程度也為了印刷而作出調整。在印刷技術還沒像現在般成熟時,若要百份百還原鉛筆、水彩、木顏色等畫作的質感及細節時,都會令成本及難度大增。(可以比較從前《無限之住人》及近來《Levius》的鉛筆作畫部份印刷出來的效果)。
除此之外,由於漫畫週刊必須要快速完成印刷,以免延誤每周的送貨時間,所以印刷時不能太深色,否則油墨就不夠時間乾透⋯⋯因此作畫上畫面不能太暗、太多墨位,線條也愈乾淨利落愈好。另外,網點、速度線等常見的漫畫符號,除了方便漫畫家與助手們有共識如何統一繪畫及加工製作,提高製作效率之餘亦有利於印刷。
不知不覺,漫畫與印刷兩者關係深深緊扣。
也因如此,漫畫之所以偉大,就是能夠大量複製畫作,從而接觸到更廣泛的讀者群 —— 傳遞知識與信念。
反過來說,若畫作並非用來印製漫畫,那它的形態又會變成怎樣?
在 2008 年,井上雄彥「THE LAST MANGA 最後的漫畫展」曾以此為展覽概念,將他筆下《浪客行》(浪人劍客)主角宮本武藏死前最後一天的生活,化作 143 張大大小小的連續畫作,細小如一格 10 cm 大的磁磚,而最巨大的甚至超過幾米長也有⋯⋯展覽場地尤如一本巨大漫畫書,參觀者以步行代替揭頁,遊走於書頁與漫畫分格之間。
在「最後的漫畫展」畫集《滿月篇》末收錄部份參觀者的感想,其中一位是浦澤直樹,他提到若果閱讀一本很有趣的漫畫書時,揭頁的速度可能會愈來愈快,甚至不用經大腦思考,只期待快點看到下一格、下一頁。他在參觀「最後的漫畫展」時,覺得觀眾參觀時平均步速極快,相信是首次閱讀的人,想快點追看故事內容。
根據官方資料,「最後的漫畫展」參觀人數:
東京:104,587
大阪:78,443
熊本:104,589
仙台:不明
假設仙台站參觀人數是 70,000 人,那整個巡迴展覽的總參觀人數約 357,000 人。
《浪客行》單行本在日本累積發行量,截至 2020 年已達 8200 萬本。
是展覽參觀人數的 220 倍。
印刷量產的最大威力 —— 廣泛傳遞性。
井上雄彥在「SLAM DUNK – 10 DAYS AFTER」黑板畫活動中,所有粉筆畫作最後也由他親自一一擦去。「最後的漫畫展」百多張畫作也沒有一張是對外公開拍賣或轉讓,如工作人員笑說,若果以西方藝術界的標準,愈大的畫作賣出的價錢愈是可觀,好像超市的牛肉豬肉似的。以井上老師的名氣及能力,若要賺這些錢的話,機會無數,可是他沒有這樣做。
他選擇了畫漫畫。
在 2011 年《空白》一書內他提到:
如果要我解釋漫畫是甚麼,應該就是「價格便宜,閱讀起來很輕鬆,內容有趣的東西」。在這個條件下挑戰可以隨心所欲,但前提是要讓讀者「看得懂」。若是無法讓廣大的讀者理解就會失去價值,以及非漫畫不可的必要性。這麼一來就代表不用漫畫呈現也可以。
《SLAM DUNK》在《週刊少年 JUMP》上連載,那裡有一個「暢銷作品」的大框框,用極端一點的說法來形容,相當於在遊樂園玩得很高興的感覺。不過我想做的已經不是那樣的事情,讓更多讀者接受、樂在其中的漫畫確實在存在的必要,但不一定要由我去畫。
我有意願去畫出受大眾歡迎的作品,也認為有許多作品雖然不被大眾接受,但本身卻很優秀。我並不打算畫冷門的東西,反而強烈意識到作品必須被大眾接受才行。我會認真製作大多數讀者能接受的作品,就算只有少部份人可以全部理解,我也會繼續努力。雖然我知道很難。
藝術品最大存在價值及意義,在於創作者與接收者透過作品溝通,甚至引發進一步思考。
獨一無二的原畫真跡自然十分珍貴,而出自大師之手的話價值更以幾何級數提升,但漫畫本身就是為了大量印刷而存在的媒體,以平民大眾能夠負擔得到的金額而享受得到閱讀漫畫的樂趣與感動。而漫畫家的分鏡與繪畫手法除了跟隨自己的風格而演變,亦必須配合漫畫基本製作格式而繪製,令作品能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製作,保持最高效率傳遞漫畫家的訊息。
漫畫,因為有印刷術,而變成一個如此獨特的媒體。
在 2022 年,浦澤直樹漫畫作品宣佈電子化,但他在個人 YouTube 頻道影片提出,他最愛的仍是紙本漫畫,最佳的漫畫閱讀體驗仍然存在於書本上。浦澤老師在影片中多次強調,漫畫家創作漫畫時,是以雙頁展開的形式創作的(Double-page spread)。隨著年月變化,出現了互聯網及網上漫畫,垂直條漫、有聲漫畫甚至結合影片的多媒體創作應有盡有,將來漫畫會變成怎樣?沒有人會知道。
但不容否認,這些也是由印刷術而進化而成的事物。
「我只想快點看到印刷成品。」
最後,假設在另一個平衡時空,那裡從沒出現過印刷術 ——
那「漫畫」會以甚麼形態出現?
「?」
能在這個時空遇上她,深感幸福。
「漫畫」永遠都是恰到好處地未完成。
全世界發行量突破 95 萬本,奪得「下一個會紅漫畫大賞 2023」 網上漫畫部門第一名、「這本漫畫真厲害!2024」女性部門第二名 —— 原作:新井すみこ《我在意的對象並不是男人》(The Guy She Was Interested In Wasn't A Guy…
We will Be back! 今天舉行「結束バンド TOUR “We will B”」活動中公佈 —— 原作:はまじあき《孤獨搖滾!》第二期動畫,製作決定! (more…)
https://youtu.be/eZAocot63s8?feature=shared 原作:魚豊《地。-關於地球的運動-》TV 動畫第一、二期 OP 主題曲 —— Sakanaction(サカナクション)「怪獸」,是樂隊休團約三年後第一首新曲,亦是他們首次創作的動畫主題曲。 歌曲構思兩年,正式於 2 月 20 日推出! (mor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fue-4DpUXg 《工作細胞》是清水茜在 2015 年至 2021 年間連載的漫畫作品,共六期單行本。曾推出多部衍生漫畫,由不同漫畫家作畫,清水茜監修。另外曾在 2018 年、2021 年改編為共兩期的 TV 動畫;2018 年改編為舞台劇。2024 年年末,由永野芽郁與佐藤健主演的真人電影版在日本上映,最後在 2025 年…
近日因為看《金牌得主》,不小心看了旁邊片單的《村井之戀》TV 動畫⋯⋯才看開頭就立即愛上了(?)!完全是我最喜歡的亂七八糟戀愛喜劇! (more…)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