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Nov 13th, 2024

謝森龍異《不是人間》/ 肖新宇《門主》簡介

這次在香港書展買到的漫畫,有漫道出版的謝森龍異的《不是人間》和肖新宇《門主》。兩本也是新出版的,價錢是 HKD $38。 首先說說謝森龍異,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是在報攤看到《異戰》的單行本,當時看到書本大小(普通日本漫畫)和封面,心想是日本漫畫嗎?但拿起手看了作者名字有點怪怪的,應不是日本人吧,還是筆名吧?再翻了翻發現是香港的漫畫。買回家看的時候就覺得他很有耐性的把畫面畫得很豐富,起初的感覺有點像奥浩哉的畫,不過看畢後就有另一感受。

日本的歷史教科書可以這麼有趣!

日本角川書店推出了一系列的歷史教科書,內容由東京大學教授山本博文作為監修。不過,這可不是普通的教科書,而是漫畫教科書!封面找來一系列著名的漫畫家如小畑健、吉崎観音、浅田弘幸、江端里沙、いとうのいぢ、近藤勝也等等,而內文就會由不同的漫畫家所繪畫。

友情!努力!勝利!《爆漫》新海報和新預告!

友情!努力!勝利! 《爆漫》剛剛有新的宣傳海報和新預告了!海報用上漫畫的分鏡作設計,角色和他們的漫畫人物在中間作交錯,上面也有《少年 Jump》的小標記,四邊還有漫畫原稿紙的 markings 啊,很細心! 新預告: 在預告也看到更多的漫畫場面了!新妻也出手了!但好像還是看不到蒼樹紅…那富奸…不,平丸要怎樣活過來? 這應是小畑老師的手稿吧!?(小畑老師在電影應會幫忙原畫的工作) 還有畫在黑板上!有《PCP》、《疑偵探 TRAP》! 爆漫!獻給為漫畫奮鬥的人們!日本 10 月 3 日上畫,希望香港也快些有吧! 《爆漫》電影版網頁: bakuman-movie.com

20 年間的變化,比童年回顧更具意義的「日本的漫畫*動畫*遊戲」展

日本 ACG 文化影響深遠(沒有它們也不會有紙本分格吧),這次在日本國立新美術館舉辦的「日本的漫畫*動畫*遊戲」展,展出了自 1989* 年後到 2015 年,日本的漫畫、動畫及電子遊戲這三大創意文化產業約 130 多個作品。作為一個總覽,當中不只是普通的展示所謂重要的作品,而是分開了 8 章去引領參觀者分析和感受這 20 多年的變化。 * 1989 年,手塚治虫去世,應是由「後手塚年代」開始說。 這 8…

井上雄彥淺談「漫畫是甚麼?」

甚麼是漫畫? 這是其中一個我們一直也在思考的問題。一起來看看井上雄彥老師對此的一些看法: 「如果要我解釋漫畫是甚麼,應該就是『價格便宜,閱讀起來很輕鬆,內容有趣的東西』。在這個條件下挑戰可以隨心所欲,但前提是要讓讀者『看得懂』。若是無法讓廣大的讀者理解就會失去價值,以及非漫畫不可的必要性。這麼一來就代表不用漫畫呈現也可以。

黑白最強!Monochrome 展覽

好想去看看!最近 Shohei 也有份的黑白畫聯展「Monochrome (モノクローム展)」開幕啦,八位畫家除日本人外,還有兩位美國藝術家!畫作均以他們的常用畫具——鉛筆、原芯筆、黑色墨水筆或是原子筆這一類基本工具作畫,每筆都見真章。

「寺田克也 pencil & sketch!」會場限定手造 zine!

讓我們分享一下 zine 的照片。Zine 總共有兩份,分別是黑色和白色的紙張去印刷。 黑色那份封面用上黑色厚紙再配合黑色 UV 印上插畫,內裡則是比較薄的黑色花紋紙,一邊比較滑而另一邊比較粗糙,內裡的插畫以鉛子筆為主,插畫顏色是用上了深藍色,起初覺得會看得不清楚(因為和黑色紙重疊),但細心看後有別一番感受,看來這是故意讓讀者要細心觀看的印刷取向。 黑色 UV 要細心觀看才可看到細節! 有一些細小的畫作點綴。 白色那份則是用上米白色厚紙再配合淡綠色 UV 印上插畫,不過內裡的紙張構造比較特別,每頁也是先把一紙張對摺再釘裝,做成紙頁之間好像通孔的效果。內裡的插畫以鉛筆為主,另外,印在灰紙上的畫是用了兩色印刷,做成兩張畫重疊的感覺,非常豪華! 可見 Risograph 的網點。 紙頁之間好像通孔的效果。…

《爆漫》電影版首個預告來了!

當中部份演出用上了誇張的手法,例如最高和秋人在很大的漫畫原稿紙上揮動畫筆,此外也有出現集英社授權的漫畫們(這很重要,因為動畫版不是直接用集英社的名字),看來各本漫畫也能忠實在電影登場呢,早前的劇照已可看出製作人員對這些細節的用心。 看著最高在繪畫的原稿,應是小畑健老師的親筆手稿,電影版製作名單也有小畑健老師和大場鶇老師,應會有適當的發揮吧! 很期待! 《爆漫》電影版網頁: bakuman-movie.com https://youtu.be/BygflzYKE-c

押井守 × 井上雄彥 動畫與漫畫中的動作表現(2005)

スペシャル対談:押井守 x 井上雄彥 動畫與漫畫中的動作表現 漫畫與動畫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畫面表現手段。通過畫面的變幻解釋和表達創作者的感情和思想,用動作與肉體的變化表現畫面中世界的速度與時間。兩者使用的手法雖然各不相同,但都凝聚了創作者的大量心血與十分個人化的主張。 在這裡,我們找到兩位在各自的視覺表現領域中極具「個人化」能力的男人,聽聽創作者靈魂之間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