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Jan 22nd, 2025

這裡都是我們喜歡,並推薦大家買回家的實體書。

小莊《潮浪群雄 2:那些做電影的人》

HK$183.00
有庫存
1
Allowed purchase quantity: from 1 to 2 items
儲存這個產品備用
Customer reviews
Reviews only from verified customers
No reviews yet. You can buy this product and be the first to leave a review.
分享這產品給您的朋友們
小莊《潮浪群雄 2:那些做電影的人》
產品資訊
出版社: 大辣
作者: 小莊

預計五冊

2023 小莊最新創作《潮浪群雄 2》
記錄 1980 年代,台灣新電影浪潮 40 年
致 那些拍電影的人
明驥、吳念真、小野、楊德昌、侯孝賢、朱天文、陳坤厚、張艾嘉⋯⋯陸續登場
1983 年《小畢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海灘的一天》⋯⋯

1980 年代的台灣,威權體制式微,民風逐漸開放。由黨國掌控的電影龍頭—「中央電影公司」也開始面臨巨大挑戰,從市場對「政治正確」的歷史鉅片反應疲軟,到電影內容在威權與民主間,那個拉扯而模糊的審查界線不知如何拿捏。時任「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的政戰少將明驥,大膽聘用兩位非電影專業的「文青」:在地文青吳念真、海歸文青小野,進行改革,在少將的鼓勵與兩位文青的熱忱下,屢次衝撞體制並與諸多當時的新銳導演合作。這段期間,不僅台灣電影圈逐漸形成一股風潮,更多次於國際上獲獎,翻轉台灣電影人的視野,更成為台灣電影新浪潮的推手。

電影新浪潮與台灣文學的碰撞

一批年輕作家如吳念真、小野、朱天文、朱天心、廖輝英等人,紛紛投入編劇的工作,新生代導演向台灣文學取經,碰撞出新火花,走向社會寫實題材,開啟了台灣電影與作家之間相互輝映的創作時期。

台灣新電影從《光陰的故事》(1982)開始,《小畢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海灘的一天》、《風櫃來的人》、《油麻菜籽》、《冬冬的假期》、《青梅竹馬》、《童年往事》、《戀戀風塵》、《恐怖份子》、《尼羅河女兒》、《悲情城市》等,這股浪潮開啟了另一種電影美學與影像的世界觀,為台灣電影創造歷史定位。尤其在 1989 年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榮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後,更奠定了台灣新電影創作者的歷史地位。

-

1983年的西門町,漢中街 116 號,中影 6 樓辦公室,浪潮正悄悄成形⋯⋯

《光陰的故事》與《小畢的故事》接力為台灣電影注入了一股活力。第二集講述台灣新電影突破困境,即將起飛,當時距離解嚴還有四年,社會上有股渴望改變的氛圍,電影彷彿提前解放了。

由陳坤厚導演與侯孝賢編劇合作《小畢的故事》開始,為了籌拍本片,面臨資金不足的窘境,侯孝賢賣掉永和的房子,從三樓搬到四樓用租的;陳坤厚也拿房子去銀行抵押,兩人合出了兩百萬。《小畢的故事》上映後在藝術與票房紛受好評,榮獲 1983 年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編劇等三項大獎。

小野跟吳念真提議把目標放在改編本土文學作品⋯⋯選了作家黃春明,他寫了很多台灣人在地生活的故事!決定以〈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三篇上呈。片名就叫《兒子的大玩偶》。然後他們兩個就親自開車到宜蘭拜訪作家黃春明,為取得他的同意。並找了曾壯祥、萬仁、侯孝賢三位擔任導演。侯導找了大家在明星咖啡館二樓談劇本《光陰的故事》導演們也都來了⋯⋯這群新導演開始交流,相互影響,形成一股嶄新的創作能量。

這樣的變化即將形成台灣電影的新浪潮⋯⋯那時在濟南路二段 69 號,楊德昌的家,當時許多文化、戲劇、音樂人士的聚會場所,新導演們時常聚集在此聽故事、講故事,許多電影的想法與內容由此而生⋯⋯

1983 年 4 月 18 日,由於楊德昌堅持要在《海灘的一天》中用外聘新攝影杜可風、藝術指導,引發與中影的衝突⋯⋯最後,由張艾嘉引進介紹與香港電影公司合作。

當時電影審查制度仍然保守,要求修剪,導致《兒子的大玩偶》上映前,引發輿論「削蘋果事件」,聯合報記者楊士琪寫了「兒子險些失去玩偶」、「中影削好蘋果再送審」兩篇專題。媒體人為了對抗審查制度紛紛揭竿而起,讓長期被威權體制壓迫的創作空間,有了鬆動的契機,樹立了台灣新電影的反叛性格。

-

小莊 Sean CHUANG

本名莊永新,1968 年生,台灣台北復興商工美術工藝科畢業。台灣知名廣告導演,三十年廣告作品超過五百部,曾獲多次時報廣告獎與亞太廣告獎肯定,足跡橫跨大陸、新加坡與日本等地,目前仍堅持左手拍片、右手畫漫畫。2021 年,《80 年代事件簿》榮獲金馬創投會議之中影電影開發基金╱開發中(FPP)電影獎項,擔任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