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Jan 22nd, 2025

這裡都是我們喜歡,並推薦大家買回家的實體書。

Frédéric Debomy、曾耀慶《日闇之時 DES JOURS SOMBRES》

HK$200.00
有庫存
1
Allowed purchase quantity: from 1 to 1 items
儲存這個產品備用
Customer reviews
Reviews only from verified customers
No reviews yet. You can buy this product and be the first to leave a review.
分享這產品給您的朋友們
Frédéric Debomy、曾耀慶《日闇之時 DES JOURS SOMBRES》
產品資訊
出版社: 蓋亞文化
作者: 曾耀慶

《日闇之時》藉由漫畫家曾耀慶的畫筆、法國編劇斐德希克‧德波米的劇本,以非線性敘事的手法,細膩描摹一個虛構國家中的三段故事,帶領讀者由藝術出發,探討極權與民主政體的內涵⋯⋯

本書以極具思辨性的觀點,描繪不同角色的心理狀態,想像極權政體下生活的可能,以此同時對「民主」與「極權」進行深刻的討論,為讀者提供更廣闊的思考面向。如漫畫家曾耀慶所說:「漫畫或任何形式的創作,可以是社會參與的手段之一,是其中一種啟動溝通、造成影響力的方式;同時它也可以是作者向內的探索,或純粹的技藝追求,或作各種實驗,推動漫畫體裁的邊界。」

「就算在黑暗中步步摸索,我們應該要試著避免重蹈覆徹,
不再重複那些讓我們變成如今這樣的錯誤。」

本作開篇以廣播宣告社會的局面已走向混亂,軍方即將接管國家,實施嚴格控管,上街遊行的人們,揮舞著「大學自主」、「軍人回到軍營」的布條。畫面運用不同深淺的藍,層層堆疊出沈重陰鬱的氛圍,喻示黑夜降臨、極權政體的到來。

青年創作者曾經為極權政府繪製宣揚政策理念的漫畫,「我不要為了逃避死亡跟遺忘而畫」後來決定反抗的他,加入地下反動漫畫報的組織,以畫筆揭露政府對於人民的暴戾行徑,進而被捕入獄。

死去的老人,以靈魂的形式現身,思考自己的消逝會留下什麼樣的空缺。「我的人生僅是這個國家歷史的見證,並不是我自己的。」老人在世時選擇透明化,直到某日軍人來敲他的門⋯⋯

軍人對女囚動了感情,卻被上級命令需執行處刑,對於一直以來信奉的圭臬、服從組織的意識產生動搖,進而面對兩難的境地⋯⋯

一位疑為顛覆分子的女孩,即使缺乏明確證據,仍被軍方處以死刑,看似對於生命毫無眷戀,在臨終之際,看見處刑軍人對著她流淚,才驚訝地抬頭與其對視。

一對情侶在私密空間中對話,討論極權政權如何影響社會,曾經採取抗爭行動的他們,由於恐懼而退卻了⋯⋯他們對於彼此的愛是救贖,是兩人的避難所。

場景調度、情緒轉換、色彩運用,作者都掌握了極佳的節奏,在格與格之間,透過畫面的張力,細緻呈現出角色間的情感流轉。整體的色調與氛圍也隨著故事中的極權政體即將瓦解,權力似乎獲得了翻轉,而漸漸從暗轉亮。

本書在封面構圖上,選用白天與黑夜的意象。白天場景是在顏色鮮豔明亮的公園,遠方有工人在拆除路燈上的廣播喇叭,草地上有在野餐的家庭,中間步道上兩人並行;近景是故事中的主角青年漫畫家,他保有警戒地看,同時看向封面、象徵過去,看往書本以外、象徵未來,認知黑夜與白天是發生在同樣的空間,前極權政府的陰影依然留存在眼前的世代。

黑夜場景有遠方的大樓,僅有一間房透出亮光,遠景則是一片漆黑,像是舞台聚光燈以外的部分;近景是一座掌權者的銅像,被木板佈景圍繞——建築、樹叢與持槍的軍人。其中有個路燈,裝有異常巨大的廣播喇叭。畫面象徵極權政府統治下,由謊言與演技撐起的社會,以及人們隱藏在其深處的感受與思想。

《日闇之時》緊扣著日與夜的象徵意涵,無論是封面繪製,或是漫畫每一格精細的彩色手繪,營造出明確且深刻的氛圍,讓讀者沉浸在故事的步調中,同時創造出充滿寓意與反思的漫畫空間。

-

曾耀慶 Yao-Ching Tseng

1989 年生於高雄,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以繪畫與文字作為自身的鏡像身體,重視作品生成過程中的身體感與隨機性,盡力以各種可能的姿態與運動方式描述並形塑自己,以及所接觸的世界。期許自己使作品的形式亦構成內容本身,而不止於容器的功能性。著有《漫畫的女兒》、《縫裡嬉戲》、《玦:孿生》、《說故事遊戲》等漫畫。

-

斐德希克・德波米(Frédéric Debomy

1975 年生於法國巴黎近郊。2001 年,他發起名為「緬甸,恐懼是一種習慣」的計畫,包括出版書籍、舉辦展覽、組織活動(紀錄片放映、電視報導、辯論)。多年來,他曾統籌 France Info Birmanie(法國廣播電台緬甸協會),致力於促進緬甸民主改革;他曾以研究員身份參與 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EHESS,法國國家高等科學院)的一次研討會,並為 Les Temps Modernes(現代)雜誌探討盧安達圖西人種族滅絕議題的特刊做出貢獻;他也曾擔任巴黎國際人權影展的選片策劃。他是研究論文與漫畫腳本的作者,曾與 José Muñoz、Edmond Baudoin 等漫畫家合作。在台灣,他與柳廣成在慢工文化合作出版了《緬甸,最後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