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TUS Archives - 紙本分格 zbfghk https://zbfghk.org/tag/brutus/ 相信漫畫 Sun, 01 Dec 2024 06:34:17 +0000 en-GB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8 https://zbfghk.org/wp-content/uploads/2021/02/logo_zbfghk-150x150.png BRUTUS Archives - 紙本分格 zbfghk https://zbfghk.org/tag/brutus/ 32 32 大友克洋《AKIRA》進化之路(漫畫力篇) https://zbfghk.org/2020/02/09/akira-manga/ Sun, 09 Feb 2020 15:38:45 +0000 https://zbfghk.org/?p=13156 大友克洋漫畫展現的力量,招牌式超能力之展現與建築物的破壞,於 1982 年的《童夢》已經震撼人心,那時雖然場景多集中在居家大廈內,但場面調度、空間感與細緻的大廈結構,甚至是角色的表情也令人印象深刻,相信大家也很記得那老人家驚恐表情的大頭近鏡跨版頁吧~ 當年「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的漫畫分格和敍事方式,為日本漫畫帶來新的一頁,影響了當時其他的漫畫家,大友克洋當然也是其中之一。可是根據漫畫評論者米澤嘉博解說,除了手塚治虫的影響外,也出現了所謂「大友出現前」、「大友出現後」的漫畫風格,意思即是大友克洋的漫畫對當時的漫畫表現手法帶來一次巨大的衝擊,那就是分鏡的力量。 手塚治虫的分格多變,但呈現方式相對地比較功能性,即是分格內的背景、人物、對白與動作也是以交待故事劇情優先,分鏡模式比較簡單。而大友克洋的漫畫,除了基本說故事的要素外,也善於利用多變的分鏡去營造張力、氣氛與及加強讀者的臨場感,這以後也影響了後來無數漫畫家的漫畫風格。 在《AKIRA》漫畫中,動作場面其實非常之多,無論是拳腳對決、黑夜城市中的電單車追逐戰、街角的坦克戰,甚至是毀天滅地超能力大災難也應有盡有。而看著他的漫畫時留意到有趣的一點,儘管在激烈的動作打鬥,大友老師不太依靠在物件主體上加上效果線,這令角色、物件與建築物在一連串的動作、移動甚至爆炸時,也好像是一個一個慢鏡頭似的,加上大友老師精心編排的分鏡,形成了極具張力的場面。 至於表現電單車快速飛馳的感覺,大友老師善用電單車的頭燈與尾燈的光影殘像,以簡單的線條帶出電單車的路線與速度。因為他的概念就像是一格定格的菲林,如較短的就是行走較慢,相反尾燈留下長長的殘影那就是極快的速度了。大友老師應很喜歡這表現手法,因為在後來動畫版中,車燈的殘光在菲林上以特殊曝光方式逐格處理,想當年電腦特效還不像現在般成熟,他們簡直是玩命。 說到電單車,金田的紅色電單車已是招牌,但大友老師在設定集提到,其實在漫畫連載時,本身也沒有對電單車進行過詳細的設定,是每次繪畫時才想怎樣畫,所以笑說在不同時期的漫畫與版頭出現的也有點點的不同(之後翻看時留意到電單車出場其實沒動畫般多)。可是在之後動畫版中,因為要向不同的動畫師交待清楚,所以才有電單車更細緻的設定與平面圖等等,讓其他動畫師更易理解。到後來 Bandai 推出的 1:12 及 1:6 的電單車(BM project,Figure 由 Medicom 製作),大友克洋本人也有親自監修,所以那可說是最接近代官方承認的電單車設計了(完全體 lol)。 這個之後希望有機會再另開文章記錄一下這部重要的電單車吧! 說回漫畫,例如最經典的一幕(以下劇透),故事中段達卡西(26 號)被根津開槍偷襲倒地,Akira(28 號)在身旁目擊後情緒失控大爆發,兩手之間發出了極其強大的力量,開始把無數的建築物破壞與吞噬,之後出現巨大的海嘯掩蓋了道路與城市,最後水中剩下的大廈殘件上,出現了鐵雄與 Akira。 如果只用文字描寫的話,可能就是以上幾句,那怎樣在漫畫分格之中表現出驚天動地的爆炸力?這一段在漫畫本中橫跨了數十頁,接近全無對白,單以畫面交待,這手法在後來的漫畫也經常使用(例如井上雄彥《Slam Dunk》山王之戰最後一幕)。 注意起初在連載時因為雜誌排版與每話篇幅有限,在 Akira 發動超能力後就緊接出現黑色爆風跨版完結該話,之後下一話才開始才描寫當時市民的情況。而大友克洋對連載那時的分格編排節奏並不滿意,所以在單行本推出時作出不少修改與重新編排,個人最喜歡是他把發生爆炸的一秒間,把各主角的驚訝表情,與及城市內各個居民當下的日常生活加插在分格之中,他們那時在做甚麼?有些在閒話家常、有些在看電視、有些在罵小孩子⋯⋯大友老師在單行本時就像電影剪接師般,發生爆炸的分格與市民日常生活的分格以梅花間竹方式編排,大大提高了張力之餘,也表現到時間上只是一剎那,也影響了無數的平民百姓。 另外爆炸初最先描繪的建築物就是金田他們所在的大廈頂部,分鏡中特別有「55 BANK」的招牌特寫(多角度、遠近鏡也有),之後從那爆風開始接近,把招牌下的支架摧毀,甚至把金田吞噬吸入異空間,之後才把鏡頭慢慢拉遠,鏡頭重心放在各座建築物的倒塌(中鏡),最後才拉到最遠,細小的建築物與巨大烏黑色的爆風(遠鏡),一方面讓讀者看清爆炸波及範圍,二來也造成強烈的對比。 而剛才提到那「55 BANK」招牌其實也留下了一個厲害的「視覺伏筆」,那就是後來在「大東京帝國」的慶典中,鐵雄飛上月球展現超能力,再次引發了黑洞與異空間的出現,而異空間中第一件出現的事物,就是那個巨大招牌殘骸,讀者看到這裡自然會聯想到「招牌回來了,那金田一定也回來了!」,果然,金田也隨著其他的建築物殘骸回到 Neo Tokyo 的上空。 《AKIRA》的連載稿件與推出單行本的版本也不時有改動,有些是因為連載時有篇幅所限,但有更多的情況是大友老師在製作單行本時重新閱讀稿件時,發覺某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例如是分鏡的流暢度,還有畫面表現的意境,可見大友老師對自己作品要求之高。 以下有一些例子,與及一些棄用草稿: 起初的分鏡稿,大友老師說金田好像是從電單車上跳下來揮拳攻擊,理論上跳下電單車後再上車應要花不少時間吧?所以他把分鏡改成金田坐在行駛中的車上直接向右邊車揮拳,下一格再把兩個動作結合在同一個鏡頭(同一格),分別是敵人(頭部)倒地,還有金田攻擊後仍在坐車上但調整姿勢,下一格就用遠鏡描繪車群繼續全速追擊。大友老師這調整最主要是考慮動作的連貫性,速度與節奏——就是電單車追逐戰的重心。 起初大友老師以低角度繪畫斷了右臂的鐵雄,但他覺得這樣會令讀者第一時間是集中了在鐵雄的表情,可是他其實希望重心是放在斷臂的部份,所以他再把繪畫角度調整至水平視線,而鐵雄的面部也只有正側臉。 上方的是連載時的稿件,大友老師希望可以加強戲劇效果和迫力,所以把鏡頭拉闊一點,展現兩人全身的身影,重點是繪畫炮彈飛過兩人的一刻,爆炸的光芒包圍著整個窄巷,因應光源兩人的黑影也深深打在兩邊的牆壁上。大友老師笑說這其實是超現實的(發光的位置應是炮管而不是飛行中的炮彈),可是如果所有事物也是跟隨現實而描繪,那可能也很沒趣。 這一頁是鐵雄從瘋狂狀態慢慢變回正常狀態,在連載時選取了鐵雄的側臉與及全身,但他覺得這構圖的感覺好像是還沒完結似的,所以在單行本時選擇重繪,選取了正前方的角度,那節奏就會間斷。 金田拿槍揮向鐵雄之一擊,大友老師很重視這一幕,我想畢竟是兩位主角的對決,製作單行本時他覺得連載時表現不到那一擊的力度,所以重畫了數格,嘗試調整了不同的鏡頭、動作節奏與效果音字的表現手法。 在結局時,連載時是金田與 K 向著破爛的大樓中望向遠方的夕陽,大友老師整理時覺得這畫面太有希望了(大笑),還有大廈的崩壞度也感到不足,所以重繪了這全版(聽到也覺得很倦)。 另一結尾的重要場面,金田與眾人駕著電單車穿過破爛的大樓之中,大友老師覺得在構圖上後景的大廈好像阻檔了讀者的視線,這感覺不太好,所以在單行本修正一整條大街的樣子,遠方的建築物消去。這次前方的建築物不用重畫了⋯⋯ 以上例子是個人留意到或喜歡的地方,其實也只是冰山一角罷了,整套漫畫無論在畫功、構圖以至漫畫語言,到現在仍是一本非常非常出色的示範本,如有志成為漫畫家的朋友,一定要從中學習偷師呢~ 下篇待續。 參考資料: 動畫版 AKIRA 製作特輯,1988AKIRA CLUB, 1995BRUTUS […]

The post 大友克洋《AKIRA》進化之路(漫畫力篇) appeared first on 紙本分格 zbfghk.

]]>

大友克洋漫畫展現的力量,招牌式超能力之展現與建築物的破壞,於 1982 年的《童夢》已經震撼人心,那時雖然場景多集中在居家大廈內,但場面調度、空間感與細緻的大廈結構,甚至是角色的表情也令人印象深刻,相信大家也很記得那老人家驚恐表情的大頭近鏡跨版頁吧~

當年「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的漫畫分格和敍事方式,為日本漫畫帶來新的一頁,影響了當時其他的漫畫家,大友克洋當然也是其中之一。可是根據漫畫評論者米澤嘉博解說,除了手塚治虫的影響外,也出現了所謂「大友出現前」、「大友出現後」的漫畫風格,意思即是大友克洋的漫畫對當時的漫畫表現手法帶來一次巨大的衝擊,那就是分鏡的力量。

手塚治虫的分格多變,但呈現方式相對地比較功能性,即是分格內的背景、人物、對白與動作也是以交待故事劇情優先,分鏡模式比較簡單。而大友克洋的漫畫,除了基本說故事的要素外,也善於利用多變的分鏡去營造張力、氣氛與及加強讀者的臨場感,這以後也影響了後來無數漫畫家的漫畫風格。

在《AKIRA》漫畫中,動作場面其實非常之多,無論是拳腳對決、黑夜城市中的電單車追逐戰、街角的坦克戰,甚至是毀天滅地超能力大災難也應有盡有。而看著他的漫畫時留意到有趣的一點,儘管在激烈的動作打鬥,大友老師不太依靠在物件主體上加上效果線,這令角色、物件與建築物在一連串的動作、移動甚至爆炸時,也好像是一個一個慢鏡頭似的,加上大友老師精心編排的分鏡,形成了極具張力的場面。

功能性以不同角度交待冰冷化的一刻。第一格中距離描寫博士開始冷凍,鐵閘慢慢落下;第二格是表情特寫;第三格拉遠鏡頭,鐵閘完全落下,還有博士完全冷凍後不動的背影。
在 Akira 發放超能力時,圖像線條會有殘像表現
留意原本的畫稿是正常的
這些殘像表現是大友老師用影印機複印製作出來的

至於表現電單車快速飛馳的感覺,大友老師善用電單車的頭燈與尾燈的光影殘像,以簡單的線條帶出電單車的路線與速度。因為他的概念就像是一格定格的菲林,如較短的就是行走較慢,相反尾燈留下長長的殘影那就是極快的速度了。大友老師應很喜歡這表現手法,因為在後來動畫版中,車燈的殘光在菲林上以特殊曝光方式逐格處理,想當年電腦特效還不像現在般成熟,他們簡直是玩命。

留意車燈的殘像表現
有時候故意設定兩版相同的構圖作對稱
動畫版的經典電單車追逐

說到電單車,金田的紅色電單車已是招牌,但大友老師在設定集提到,其實在漫畫連載時,本身也沒有對電單車進行過詳細的設定,是每次繪畫時才想怎樣畫,所以笑說在不同時期的漫畫與版頭出現的也有點點的不同(之後翻看時留意到電單車出場其實沒動畫般多)。可是在之後動畫版中,因為要向不同的動畫師交待清楚,所以才有電單車更細緻的設定與平面圖等等,讓其他動畫師更易理解。到後來 Bandai 推出的 1:12 及 1:6 的電單車(BM project,Figure 由 Medicom 製作),大友克洋本人也有親自監修,所以那可說是最接近代官方承認的電單車設計了(完全體 lol)。

這個之後希望有機會再另開文章記錄一下這部重要的電單車吧!

BANDAI 電單車 + 金田,1:12
1:6,BM project,電單車由 Bandai 製作,金田 Figure 由 Medicom 製作
漫畫初期的電單車,留意後輪裝甲明顯不同
漫畫彩稿的金田 Bike,這架的比例又有點點不一樣呢⋯⋯
動畫設定稿更細緻

說回漫畫,例如最經典的一幕(以下劇透),故事中段達卡西(26 號)被根津開槍偷襲倒地,Akira(28 號)在身旁目擊後情緒失控大爆發,兩手之間發出了極其強大的力量,開始把無數的建築物破壞與吞噬,之後出現巨大的海嘯掩蓋了道路與城市,最後水中剩下的大廈殘件上,出現了鐵雄與 Akira。

如果只用文字描寫的話,可能就是以上幾句,那怎樣在漫畫分格之中表現出驚天動地的爆炸力?這一段在漫畫本中橫跨了數十頁,接近全無對白,單以畫面交待,這手法在後來的漫畫也經常使用(例如井上雄彥《Slam Dunk》山王之戰最後一幕)。

注意起初在連載時因為雜誌排版與每話篇幅有限,在 Akira 發動超能力後就緊接出現黑色爆風跨版完結該話,之後下一話才開始才描寫當時市民的情況。而大友克洋對連載那時的分格編排節奏並不滿意,所以在單行本推出時作出不少修改與重新編排,個人最喜歡是他把發生爆炸的一秒間,把各主角的驚訝表情,與及城市內各個居民當下的日常生活加插在分格之中,他們那時在做甚麼?有些在閒話家常、有些在看電視、有些在罵小孩子⋯⋯大友老師在單行本時就像電影剪接師般,發生爆炸的分格與市民日常生活的分格以梅花間竹方式編排,大大提高了張力之餘,也表現到時間上只是一剎那,也影響了無數的平民百姓。

單行本版本
連載時的版本縮圖,因為是兩話連續發生的事件,兩話之間的交接位特別再剪輯,如大家手頭上有漫畫本的話可比較一下分鏡編排有何不同~
「AKIRA 名物」大廈倒塌
毀天滅地!

另外爆炸初最先描繪的建築物就是金田他們所在的大廈頂部,分鏡中特別有「55 BANK」的招牌特寫(多角度、遠近鏡也有),之後從那爆風開始接近,把招牌下的支架摧毀,甚至把金田吞噬吸入異空間,之後才把鏡頭慢慢拉遠,鏡頭重心放在各座建築物的倒塌(中鏡),最後才拉到最遠,細小的建築物與巨大烏黑色的爆風(遠鏡),一方面讓讀者看清爆炸波及範圍,二來也造成強烈的對比。

55 BANK(我經常也希望這招牌可以有電燈版買回家)

而剛才提到那「55 BANK」招牌其實也留下了一個厲害的「視覺伏筆」,那就是後來在「大東京帝國」的慶典中,鐵雄飛上月球展現超能力,再次引發了黑洞與異空間的出現,而異空間中第一件出現的事物,就是那個巨大招牌殘骸,讀者看到這裡自然會聯想到「招牌回來了,那金田一定也回來了!」,果然,金田也隨著其他的建築物殘骸回到 Neo Tokyo 的上空。

55 BANK 招牌再現
連載時的版頭也有這招牌的特寫

《AKIRA》的連載稿件與推出單行本的版本也不時有改動,有些是因為連載時有篇幅所限,但有更多的情況是大友老師在製作單行本時重新閱讀稿件時,發覺某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例如是分鏡的流暢度,還有畫面表現的意境,可見大友老師對自己作品要求之高。

以下有一些例子,與及一些棄用草稿:

起初的分鏡稿,大友老師說金田好像是從電單車上跳下來揮拳攻擊,理論上跳下電單車後再上車應要花不少時間吧?所以他把分鏡改成金田坐在行駛中的車上直接向右邊車揮拳,下一格再把兩個動作結合在同一個鏡頭(同一格),分別是敵人(頭部)倒地,還有金田攻擊後仍在坐車上但調整姿勢,下一格就用遠鏡描繪車群繼續全速追擊。大友老師這調整最主要是考慮動作的連貫性,速度與節奏——就是電單車追逐戰的重心。

中間那格是重點

起初大友老師以低角度繪畫斷了右臂的鐵雄,但他覺得這樣會令讀者第一時間是集中了在鐵雄的表情,可是他其實希望重心是放在斷臂的部份,所以他再把繪畫角度調整至水平視線,而鐵雄的面部也只有正側臉。

上方的是連載時的稿件,大友老師希望可以加強戲劇效果和迫力,所以把鏡頭拉闊一點,展現兩人全身的身影,重點是繪畫炮彈飛過兩人的一刻,爆炸的光芒包圍著整個窄巷,因應光源兩人的黑影也深深打在兩邊的牆壁上。大友老師笑說這其實是超現實的(發光的位置應是炮管而不是飛行中的炮彈),可是如果所有事物也是跟隨現實而描繪,那可能也很沒趣。

這一頁是鐵雄從瘋狂狀態慢慢變回正常狀態,在連載時選取了鐵雄的側臉與及全身,但他覺得這構圖的感覺好像是還沒完結似的,所以在單行本時選擇重繪,選取了正前方的角度,那節奏就會間斷。

連載版本

金田拿槍揮向鐵雄之一擊,大友老師很重視這一幕,我想畢竟是兩位主角的對決,製作單行本時他覺得連載時表現不到那一擊的力度,所以重畫了數格,嘗試調整了不同的鏡頭、動作節奏與效果音字的表現手法。

草稿也試了不少呢
最後單行本版本

在結局時,連載時是金田與 K 向著破爛的大樓中望向遠方的夕陽,大友老師整理時覺得這畫面太有希望了(大笑),還有大廈的崩壞度也感到不足,所以重繪了這全版(聽到也覺得很倦)。

右邊是連載版,左邊是單行本修正版
另一草稿版

另一結尾的重要場面,金田與眾人駕著電單車穿過破爛的大樓之中,大友老師覺得在構圖上後景的大廈好像阻檔了讀者的視線,這感覺不太好,所以在單行本修正一整條大街的樣子,遠方的建築物消去。這次前方的建築物不用重畫了⋯⋯

連載版本
單行本版本

以上例子是個人留意到或喜歡的地方,其實也只是冰山一角罷了,整套漫畫無論在畫功、構圖以至漫畫語言,到現在仍是一本非常非常出色的示範本,如有志成為漫畫家的朋友,一定要從中學習偷師呢~

下篇待續。


參考資料:

動畫版 AKIRA 製作特輯,1988
AKIRA CLUB, 1995
BRUTUS 大友克洋特集,2012
Wikipedia




The post 大友克洋《AKIRA》進化之路(漫畫力篇) appeared first on 紙本分格 zbfghk.

]]>
大友克洋《AKIRA》進化之路(傳說起點篇) https://zbfghk.org/2019/02/28/akira-3/ Wed, 27 Feb 2019 22:23:47 +0000 https://zbfghk.org/?p=13158 早在《AKIRA》連載之前,與大友克洋並肩作戰的,就是他的責任編輯由利耕一。講談社的雜誌《Young Magazine》在 1980 年 6 月創刊,那時由利先生已經積極尋找不同的漫畫家和作品。他憶述當年有很多大學生繪畫漫畫,而他也在全國各地的同人誌圈子閱讀超過 600 本作品,只為了尋找具潛質的漫畫家,以開拓更大的青年人漫畫市場。 另一方面,早在 1979 年,大友克洋已在另一間出版社——雙葉社剛推出了他漫畫的單行本,同時得到不錯的評價,於是由利先生就決定要聯絡他見面相談。由利先生記得當年是相約了他在吉祥寺見面,可是等了很久也不見其人現身⋯⋯到了第二天聽到他失約的原因竟是: 「我忘記了」(笑) 他們第一套合作的短篇作品,《彼女の想いで》於 1980 年 11 月 17 日的《Young Magazine》刊載,其後於 1981 年的《スイカメシア》(Watermelon)和《武器よさらば》短篇作品也是他擔任編輯。28 歲的大友克洋與 35 歲的由利耕一,儘管他們經常相約出來喝酒談天,因為大友克洋是個習慣於自己一個人思考的漫畫家,在這些非公式會議中,基本上他們很少討論漫畫的故事發展。 在由利先生的角度,那時期 Ridley Scott 的《Blade Runner》電影(1982)十分受歡迎,同時曾參與該電影及《TRON》電影的藝術設計師 Syd Mead 新畫集推出,好像整個時代氣氛也是現代稱之為「Cyberpunk」的作品風所充斥。後來其實在大友老師在動畫版的製作特輯時說到,當年雖然《Blade Runner》十分著名,可是他創作《AKIRA》時根本沒有所謂「Cyberpunk」的概念。他對當時社會的過份制度化發展抱有一定意見,希望在作品表現出對其有「破壞之衝動」,於是把 60 年代的安保社會運動和 1964 年東京奧運會等等的大事件,再一起集結起來,成為了社會運動、奧運、宗教崇拜、對科學力量的追求等等的集合體,最後再一次過大友老師對之破壞再重組 —— A.D. 2019 NEO TOKYO。 大家也可能知道,大師 Moebius 對大友克洋作品與繪畫之影響,但 Ridley Scott 的《Blade Runner》同時也是受其影響(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之前寫過相關的研究文)。 在連載開始前,大友克洋在一張 […]

The post 大友克洋《AKIRA》進化之路(傳說起點篇) appeared first on 紙本分格 zbfghk.

]]>

早在《AKIRA》連載之前,與大友克洋並肩作戰的,就是他的責任編輯由利耕一。講談社的雜誌《Young Magazine》在 1980 年 6 月創刊,那時由利先生已經積極尋找不同的漫畫家和作品。他憶述當年有很多大學生繪畫漫畫,而他也在全國各地的同人誌圈子閱讀超過 600 本作品,只為了尋找具潛質的漫畫家,以開拓更大的青年人漫畫市場。

由利耕一,1947 年出生,曾任《AKIRA》編輯、講談社《Afternoon》漫畫雜誌總編輯、大友克洋《KABA》及《KABA 2》畫集編輯等主要工作

另一方面,早在 1979 年,大友克洋已在另一間出版社——雙葉社剛推出了他漫畫的單行本,同時得到不錯的評價,於是由利先生就決定要聯絡他見面相談。由利先生記得當年是相約了他在吉祥寺見面,可是等了很久也不見其人現身⋯⋯到了第二天聽到他失約的原因竟是:

「我忘記了」(笑)

他們第一套合作的短篇作品,《彼女の想いで》於 1980 年 11 月 17 日的《Young Magazine》刊載,其後於 1981 年的《スイカメシア》(Watermelon)和《武器よさらば》短篇作品也是他擔任編輯。28 歲的大友克洋與 35 歲的由利耕一,儘管他們經常相約出來喝酒談天,因為大友克洋是個習慣於自己一個人思考的漫畫家,在這些非公式會議中,基本上他們很少討論漫畫的故事發展。

在由利先生的角度,那時期 Ridley Scott 的《Blade Runner》電影(1982)十分受歡迎,同時曾參與該電影及《TRON》電影的藝術設計師 Syd Mead 新畫集推出,好像整個時代氣氛也是現代稱之為「Cyberpunk」的作品風所充斥。後來其實在大友老師在動畫版的製作特輯時說到,當年雖然《Blade Runner》十分著名,可是他創作《AKIRA》時根本沒有所謂「Cyberpunk」的概念。他對當時社會的過份制度化發展抱有一定意見,希望在作品表現出對其有「破壞之衝動」,於是把 60 年代的安保社會運動和 1964 年東京奧運會等等的大事件,再一起集結起來,成為了社會運動、奧運、宗教崇拜、對科學力量的追求等等的集合體,最後再一次過大友老師對之破壞再重組 —— A.D. 2019 NEO TOKYO。

TRON, Steven Lisberger, 1982
Blade Runner, Ridley Scott, 1982

大家也可能知道,大師 Moebius 對大友克洋作品與繪畫之影響,但 Ridley Scott 的《Blade Runner》同時也是受其影響(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之前寫過相關的研究文)。


在連載開始前,大友克洋在一張 A4 紙上寫下了關於《AKIRA》的大綱情節,其中上面寫著的其中一句是:

「如成熟的柿子自行掉落般」

記裡憶中那是描述停滯不前的文明狀況之類的話,給由利先生留下深刻印象。其實那張 A4 紙內還提到故事的結局,最後漫畫的結局跟當時寫的真的一模一樣!

雖然故事大綱已有,可是人物設定卻還沒有預備好⋯⋯在開始連載前約兩星期,大友老師要為即將連載的新作繪畫第一張宣傳圖,但事實上當時他的腦海中無論故事與角色設定等等也還沒想清楚,那宣傳圖要畫甚麼呢?最後他畫了一個小孩子的側臉:「我當時只決定了主角是一個年輕小男孩,所以那時就只可以畫下這張圖,至少往後並不會貨不對版吧。」

該插畫在 1982 年 12 月 6 日的《Young Magazine》上刊登,預告其漫畫即場登場。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漫畫中第一話於關東地區投下新型炸彈,從而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那爆炸的日子同樣是 1982 年 12 月 6 日(下午 2 時 17 分),這果然是傳說的起點之日。

《AKIRA》於 1982 年 12 月 20 日開始在日本講談社《Young Magazine》連載。當時的封面插畫和卷頭彩色跨頁也同時用上了 Pixel 化的效果處理,而未經處理的原畫則用了在鐵道廣告。值得一提的是,那時大友老師其實還沒決定好人物設計等細節,所以這名「少年」現在看來貌似金田 + Akira 的樣子,他解說他當時繪畫時其實也不知道他是誰,相信是截稿日快到了(笑)。

卷頭彩色跨頁,後來也有用在動畫之中

連載第一回的介紹已打著「SF Action」的名號,加上封面和卷頭七張彩頁,氣勢一時無兩。由利先生把當年的情況比喻為「新的酒裝在新的皮夾袋內」,充分形容出《AKIRA》的出現對當年的讀者來說是非常具爆炸性和新鮮感。他也解說到他認為此作受歡迎的原因,相信是因為那畫面呈現那嶄新的感覺,加上這個本格 SF 漫畫出自一個日本漫畫家之手,相信讀者也感到十分新鮮呢!另一有趣的是,在就算在第一期單行本推出後,其中的主角「Akira」也還未登場,這在當年的連載漫畫確是一個異例。

想起當年第一次看動畫時也有這感覺,看畢整套所謂 Akira 好像也沒有出過場⋯⋯


在訪問中大友老師也有解釋,當年他開初無論角色、名字與故事設定也參考了橫山光輝作品《鐵人 28 號》的設定——例如《AKIRA》兩位主角「金田正太郎」與「島鐵雄」,他們的命名也是來自《鐵人 28 號》故事中的角色,金田正太郎就是駕駛機械人的同名主角,而島鐵雄則是取自科學家敷島博士其兒子「敷島鐵男」,他同時也是金田的好朋友。另外超能力兒童們身上也有一個編號, Akira 掌心的就是鐵人 28 號的「28」,代表其終極的力量。

關於故事的設定,大友老師笑說那時也借用了一部份:「有一件威力巨大的軍事武器,過往因為戰爭而暗中開發,現在再次被喚醒了⋯⋯如果你說《AKIRA》的概念是根據《鐵人 28 號》而發展出來,相信也不會距離太遠。」

至於 Akira 的原型設定,靈感是來自 1960 年手塚治虫的動畫《西遊記》中小龍,大友老師說到他因為對那哭泣悲傷表情的記憶很深刻,而當他決定了 Akira 是一名小孩子後,腦中就再次出現了小龍的樣子,於是就以這作為原型,現在看回他們的樣子,那對「死魚眼」果然很像呢!

《西遊記》小龍

Akira 的名字由來也很有趣,大友老師回憶起當年構思時,因為其他的工作關係所以經常到一所電影製作工作室,但埋首於《じゆうを我等に》剪接工作時他偶而會聽到隔壁有人叫喚著:「Akira!Akira!」他當時很好奇那究竟是誰呢?雖然沒有特別詢問或查證,但他和工作夥伴推測,當時在另一邊工作室的其實是著名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 Akira Kurosawa,這也是「Akira」這個名字其中一個由來。


一年多後,《AKIRA》第一期漫畫本將要推出,結集了從 1982 年 12 月至 1983 年 9 月的連載漫畫。在 2012 年《BRUTUS》的大友克洋特集內,刊登了由利先生在 1984 年 9 月 17 至 23 日的記事本相片,記下了當時決定在 9 月 21 日發售《AKIRA》第一期單行本。

為了要展現最佳質量的漫畫本,所以選取了書度較大的做法,那才可以看得清楚大友老師異常複雜的線稿,此外定價 1000 yen 也並不便宜,就算到現在封面也有保留那「SPECIAL PRICE 1000 YEN」的字眼,所以無論在書度大小和定價也非當時在市場上常見。

在種種「不利因素」之下,初版印刷量也達至 23 萬本,但在發售前 4 天(9 月 17 日)再緊急加印 7 萬本,總共 30 萬本,實行了未公開發售就已經「重版出來」,相信那時候書店的訂書認購反應真是極度熱烈!

當年日本曾推出一個特別版書盒,是大友克洋的「親信」才會擁有,因為世上只有 100 套⋯⋯而相片中的就是屬於由利先生的。

除了「重版出來」的歷史外,記事簿內也記下了點點大友克洋的工作時間表(有些是推算出來):

星期六(22)早上 5 時草稿完成,下午 4 時開始繪畫人物。
星期日(23)下午 5 時完成繪畫人物(應助手應同時繪畫背景中)。
星期一(24)早上 8 時 10 分,完成 20 張原稿。

漫畫本身是雙週刊連載,每回約 20 張原稿,一個月約 40 張原稿,此數量對於週刊連載可能也算輕鬆(!?),但《AKIRA》絕對是一個特殊的例子,那種超高密度的線條,加上極級豐富的背景,與及爆炸性的分鏡呈現,先不計故事,要以這頂級畫質作畫實在是燃燒生命!實在辛苦了當時的大友老師和助手們⋯⋯

平常的漫畫家的工作步驟,可能是先在普通的筆記本畫下分鏡稿和對白等等,決定好後才在正式的原稿紙上繪畫草稿和上墨線及背景等後期工作。可是由利先生憶述,當時大友克洋是超過了分鏡稿的步驟,而是直接在原稿紙上繪畫鉛筆草稿,可見他整個分鏡稿已在他腦中建構好了,繪畫速度得以提升。

他在《KABA》畫集內有提及過繪畫的速度,其實繪畫封面或漫畫版頭插畫是非常花時間,那時《AKIRA》的版頭通常花上一整天繪畫,而其中於 1981 年推出的《GOOD WEATHER》封面插畫,因為是橫跨了前後的超細緻拼貼插畫,那時他是花了一個半至兩個月完成。

《AKIRA》版頭插畫
《AKIRA》版頭插畫
GOOD WEATHER,未上色稿
大友克洋的繪畫工具
1982 – 1986 年,大友克洋工作室

由利先生在起初連載時還說笑,當年有想過 10 回之內就已經完結了⋯⋯ 怎知現在變成了漫畫界和動畫界的經典作品(笑)。

下篇待續。

大友克洋《AKIRA》進化之路(漫畫力篇)


參考資料:

動畫版 AKIRA 製作特輯,1988
KABA, 1989
AKIRA CLUB, 1995
BRUTUS 大友克洋特集,2012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Wikipedia


The post 大友克洋《AKIRA》進化之路(傳說起點篇) appeared first on 紙本分格 zbfghk.

]]>
「浦澤直樹展」回歸!追加最新作《夢印-MUJIRUSHI-》! https://zbfghk.org/2017/12/20/%e6%b5%a6%e6%be%a4%e7%9b%b4%e6%a8%b9/ Wed, 20 Dec 2017 09:17:34 +0000 http://zbfghk.org/?p=10494   「浦澤直樹展」繼 2016 至 2017 年在東京、大阪舉辦後(上次我們有朋友寫了詳細遊記),在 2018 年 1 月先到安古蘭漫畫節參展,而在 4 月將會回歸日本,在山口縣立美術館舉辦「浦沢直樹展 描いて描いて描きまくる」!       浦澤直樹 1983 年出道,繪畫生涯長達 33 年,著名漫畫作品包括《Pineapple Army 終極傭兵(パイナップルARMY)》、《YAWARA!》、《Master Keaton 危險調查員(MASTERキートン)》、《Happy!》、《MONSTER》、《20 世紀少年》、《PLUTO》、《BILLY BAT》,展覽中除了展出這些經典作品原稿近 1000 張外,今次更會追加「羅浮宮漫畫計劃」的最新作《夢印-MUJIRUSHI-》,有興趣的朋友要留意~               浦沢直樹展 描いて描いて描きまくる 日期:2018 年 4 月 20 日至 6 月 17 日 會場:山口縣立美術館 〒753-0089 山口県山口市亀山町3-1 官方網頁:www.urasawanaoki-ten2018.jp 浦澤直樹 twitter:twitter.com/urasawa_naoki   相關文章! 感受原稿的威力!浦澤直樹展親身遊記! […]

The post 「浦澤直樹展」回歸!追加最新作《夢印-MUJIRUSHI-》! appeared first on 紙本分格 zbfghk.

]]>




 

「浦澤直樹展」繼 2016 至 2017 年在東京、大阪舉辦後(上次我們有朋友寫了詳細遊記),在 2018 年 1 月先到安古蘭漫畫節參展,而在 4 月將會回歸日本,在山口縣立美術館舉辦「浦沢直樹展 描いて描いて描きまくる」!

 

2016 年東京世田谷文學館

 

2016 年東京世田谷文學館

 

浦澤直樹 1983 年出道,繪畫生涯長達 33 年,著名漫畫作品包括《Pineapple Army 終極傭兵(パイナップルARMY)》、《YAWARA!》、《Master Keaton 危險調查員(MASTERキートン)》、《Happy!》、《MONSTER》、《20 世紀少年》、《PLUTO》、《BILLY BAT》,展覽中除了展出這些經典作品原稿近 1000 張外,今次更會追加「羅浮宮漫畫計劃」的最新作《夢印-MUJIRUSHI-》,有興趣的朋友要留意~

 

 

 

 

 

 


 

浦沢直樹展 描いて描いて描きまくる

日期:2018 年 4 月 20 日至 6 月 17 日
會場:山口縣立美術館
〒753-0089 山口県山口市亀山町3-1

官方網頁:www.urasawanaoki-ten2018.jp

浦澤直樹 twitter:twitter.com/urasawa_naoki

 





The post 「浦澤直樹展」回歸!追加最新作《夢印-MUJIRUSHI-》! appeared first on 紙本分格 zbfghk.

]]>
感受原稿的威力!浦澤直樹展親身遊記! https://zbfghk.org/2016/02/27/%e6%b5%a6%e6%be%a4%e7%9b%b4%e6%a8%b9%e5%b1%95/ Sat, 27 Feb 2016 07:10:02 +0000 http://zbfghk.org/?p=3813   早前我們介紹「浦沢直樹展 描いて描いて描きまくる」,剛巧有喜歡老師作品的朋友去了日本親身參觀展覽!很羨慕吧!紙本分格很感謝她寫了一個詳盡的參觀記錄給大家,一起進入展場吧! 圖片文字:Mon 吉       浦澤直樹的首個大型本格個展在東京世田谷文學館舉行,地址有些少隔涉,後來得知他在世田谷出生,大概展覽選址亦是出於這個原因。徒步至文學館沿路看到大大小小的店舖都張貼著是次展覽的海報。       甫進場館是危險的 Goods 販賣區。有專為今次個展而推出的 Postcard (一共 16 款),收錄長篇訪問達 14 萬 5000 字的本格個展紀念公式本《語って語って語りまくる》,浦澤作為歌手的新作 CD「漫音」(場內購入附送特別 postcard),《20 世紀少年》頭巾 (可以包著整個頭 cosplay 成朋友), 當然也少不了浦澤的漫畫新舊漫畫作品全集,畫集等等,除此以外還有新刊《美術手帖》2 月號浦澤直樹 「世界は、マンガで変えられるか!? 」特集及《BRUTUS》最新號(收錄《BILLY BAT》最新話)。                   文學館的 cafe 也推出了特別 menu,是長崎的老字號「褔砂屋」聯乘《BILLY BAT》 的 Castella(カステラ)蛋糕 tea set。作為首次個展,讓大家錢包大出血也真是用心良苦(哭哭)實在太漂亮了。       […]

The post 感受原稿的威力!浦澤直樹展親身遊記! appeared first on 紙本分格 zbfghk.

]]>




 

早前我們介紹「浦沢直樹展 描いて描いて描きまくる」,剛巧有喜歡老師作品的朋友去了日本親身參觀展覽!很羨慕吧!紙本分格很感謝她寫了一個詳盡的參觀記錄給大家,一起進入展場吧!

圖片文字:Mon 吉

 

P1130121-E

 

P1130122-E

 

浦澤直樹的首個大型本格個展在東京世田谷文學館舉行,地址有些少隔涉,後來得知他在世田谷出生,大概展覽選址亦是出於這個原因。徒步至文學館沿路看到大大小小的店舖都張貼著是次展覽的海報。

 

P1130123-E

 

P1130124-E
文學館玻璃門上

 

甫進場館是危險的 Goods 販賣區。有專為今次個展而推出的 Postcard (一共 16 款),收錄長篇訪問達 14 萬 5000 字的本格個展紀念公式本《語って語って語りまくる》,浦澤作為歌手的新作 CD「漫音」(場內購入附送特別 postcard),《20 世紀少年》頭巾 (可以包著整個頭 cosplay 成朋友), 當然也少不了浦澤的漫畫新舊漫畫作品全集,畫集等等,除此以外還有新刊《美術手帖》2 月號浦澤直樹 「世界は、マンガで変えられるか!? 」特集及《BRUTUS》最新號(收錄《BILLY BAT》最新話)。

 

P1130127-E

 

P1130180-E

 

P1130165-E

 

P1130164-E

 

P1130166-E

 

P1130128-E

 

P1130125-E

 

P1130126-E

 

文學館的 cafe 也推出了特別 menu,是長崎的老字號「褔砂屋」聯乘《BILLY BAT》 的 Castella(カステラ)蛋糕 tea set。作為首次個展,讓大家錢包大出血也真是用心良苦(哭哭)實在太漂亮了。

 

P1130217-E

 

P1130221-E

 

Screen Shot 2016-02-25 at 1.46.43 AM
編按: 福砂屋本身也是用上了「蝙蝠」作為商標,象徵著「五福」:長壽、富、貴、康寧、子孫眾多。

 

P1130171-E
進場啦!

 

展覽及場刊書本內說明,浦澤直樹年幼時經歷父母離異(雖然數年後又復合了),沒有上幼稚園,和祖父母在世田谷的家,一直過著在家看漫畫的生活直到 5 歲。他憶述桌子上放著《ジャングル大帝》(中譯:《小白獅》,手塚治虫, 1965 年) 及《 鉄腕アトム – 地上最大ロボット》(中譯:《小飛俠阿童木 – 地上最大的機器人之卷》,手塚治虫,1952年),看過後受到很大的衝擊,自此也開始嘗試自己畫漫畫。

展場內有一個佈置成浦澤小時候的家的角落,是很典型的和式客廳,佈置了遠藤賢司給浦澤直樹的題字(按:遠藤賢司是一位歌手,也是《20 世紀少年》之中健次的原型)。

 

20130712_nakatsugawa_v
遠藤賢司(圖片來源

 

中間放了一個小小的茶几,上面放了浦澤直樹小時候畫的漫畫的影印本,參觀者可以坐在茶几旁慢慢欣賞。這個茶几可說是浦澤創作生涯的起點,浦澤也曾在訪問談及「如果能永遠能留在五歲,在茶几上一直畫畫的話便好了。」(永遠に5歳で、ちゃぶ台の上でお絵描きができていれば、それでよかった。)

 

P1130174-E

 

二樓的展場入口是其中一個可以影相的地方,把《MONSTER》經典的彩頁放至等身大,陰沉感以幾何級數倍增。

 

P1130176-E
「歡迎回來。」

 

一進場是一個長長的玻璃飾櫃,放著《BILLY BAT》的草圖與原稿對照。轉進去是倘大的展覽空間,以作品為分隔展出一整話的原稿。由早期的《YARAWA!》到《MONSTER》再到《20 世紀少年》,《Master Keaton 危險調查員(MASTERキートン)》等等作有作品一應俱全。一千張原稿可不是說笑(原來這才是一本漫畫的份量⋯⋯)。浦澤直樹的畫工及分鏡能力都毋容置疑,喜歡看原稿的人自會逐格欣賞,看看哪裡原來被修改過幾次啊,看看網點如何堆叠使用凝造畫面的層次感,又發現他因不能重現同一格 flash back 內容所以直接縮小影印再貼上去之類(哈哈)(編按:這個超想看!)。

 

P1130178-E

 

看看浦澤直樹的創作年表,原來他 8 歲便已在創作一人雜誌《トップ(TOP)》 ,也在創作四格漫畫《幻の道》。16 歲時借了 Bob Dylan 的全歌詞集來看至畢業才歸還,還把芥川龍之介的好幾個作品包括《羅生門》改成漫畫。到了大學修讀經濟系的他仍是醉心漫畫創作,雖然 22 歲的他畢業後也沒有打算成為漫畫家,起初打算嘗試進小學館當編緝,但面試時帶了自己畫的《RETURN!》原稿過去,結果被推薦參選並入選了新人賞,就這樣開展了漫畫家的生涯。當時浦澤直樹對自己說「一年後還是不行的話便放棄(一年やってダメだったらやめる)」。之後一年,他遇到《ゴルゴ 13》(中譯:《骷髏 13》,斎藤隆夫,1968)的編緝長崎尚志,相信大家也知道往後他們共同創作的經典作品,後期的他幾乎都是同時並行連載兩部作品。憑著浦澤直樹對創作的熱誠與毅力(無論是歌手還是漫畫家的身分)來到第 56 個年頭,我能在場一覽他傾盡半生的創作,已感到十分榮幸。

(編按:長崎尚志有參與浦澤直樹的作品包括有《Master Keaton 危險調查員》、《MONSTER》、《20 世紀少年》、《PLUTO》、《BILLY BAT》等等。)

 

P1130179-E
參觀者留言之一

 

參觀者可以在留言冊留言給浦澤直樹,天哪怎麼大家的畫和字都那麼漂亮(!)搞笑的是有位年輕的讀者(18 歲)留言說她一直都想成為少女漫畫家,但不認識浦澤直樹,直至祖母(!)給她這次展覽會的票。(突然感受到年齡的差距⋯⋯)

場內展出浦澤直樹的中學畢業文集裡,他寫著這麼的一句:

 

十年後,變成畫漫畫之類的人便糟糕了。每天都被工作追趕得快要死。

中學畢業文集 – 浦澤直樹「十年後的我」

 

「十年後、マンガを書く人にでもなっているたいへんです。毎日毎日、仕事に追われて死にそうです。」

中学校卒業文集:浦沢直樹「十年後の自分」

 

大概這就是漫畫家天生的覺悟吧。

 


 

相關產品回顧:

 

CYrTUcWUMAEC8g2
16 款 postcard

 

CYLz8B_UoAAV7p_
「朋友」包頭的頭巾,1200 yen

 

CYG44iwUMAABisp

 

CYwmxzcUwAASkfj
《美術手帖》2 月號

 

000
《BRUTUS》2016/2/15 – 特集 漫画ブルータス

 

CYrLLcWUMAIOER3
《浦沢直樹 描いて描いて描きまくる》

 


 

Screen Shot 2016-02-25 at 4.18.20 PM

 

同場加映,浦澤直樹「漫勉 Season 2 」將在日本 NHK 於 2016 年 3 月推出,這次參與的漫畫家分別有萩尾望都、花澤健吾、五十嵐大介、古屋兔丸!

日本播映時間:

萩尾望都(2016 年 3 月 3 日,晚上 11 時)
花澤健吾(2016 年 3 月 10 日,晚上 11 時)
五十嵐大介(2016 年 3 月 17 日,晚上 11 時)
古屋兔丸(2016 年 3 月 17 日,晚上 11 時)

 


 

1983 年出道,繪畫生涯長達 33 年,著名漫畫作品包括《Pineapple Army 終極傭兵(パイナップルARMY)》、《YAWARA!》、《Master Keaton 危險調查員(MASTERキートン)》、《Happy!》、《MONSTER》、《20 世紀少年》、《PLUTO》、《BILLY BAT》等等的資深漫畫家浦澤直樹老師,首次在日本舉行大型個展!實在很令人期待!

 CXmw_8HUsAAQrde

浦沢直樹展 描いて描いて描きまくる

2016 年 1 月 16 日 至 3 月 31 日
會場:東京都芦花公園世田谷文學館 2 階展示室(京王線芦花公園站徒步 1 分)
時間:10:00 至 18:00(最後入場時間 17:30)
休館日:星期一(3 月 21 日 開館)、3 月 22 日
票價:800 yen

世田谷文學館官方活動網頁:www.setabun.or.jp/exhibition/next.html
浦澤直樹 twitter:twitter.com/urasawa_naoki
「漫勉」官方網頁:www.nhk.or.jp/manben

 





The post 感受原稿的威力!浦澤直樹展親身遊記! appeared first on 紙本分格 zbfghk.

]]>